“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分论坛一“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现状、特点和规律”观点综述

发表日期:2015-11-11作者: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青研中心科研管理部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分论坛一“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现状、特点和规律”观点综述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按照会议安排,共有58人参与了第一分论坛的研讨活动。受时间所限,其中16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分论坛主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发表了主题演讲。按照研究内容分类:在宏观领域,主要研究了新媒体与青少年整体特点和规律性认识;在微观领域,则针对新媒体和青少年相关具体问题开展了研讨;在研究对象方面,涉及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和特殊青少年群体;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将各位专家同仁的主要研究观点和成果综述如下:

首先,针对整体特点和规律性认识,主要有6位专家同仁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同志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本质等基本问题,并就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发展要求,提出了三点意见建议:一是要把青少年的发展纳入社会资源的总体格局;二是要完善以青年法为核心要素的独立的青少年政策;三是以优势视角看待青年,采取青少年发展优先战略。深圳青年学院田杰教授从亚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青年文化,提出“青年文化是真正推动人类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这一论断,同时他还分析了现代西方青年的反文化运动与现代网络文化,为研究新媒体现象给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高中建主任则是从“六个定位和四个错位”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成长的维度问题,并且分享了其青少年网络新语类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编辑部梁涛主任探讨了媒介素养与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发展的有关问题。分析了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七种表现,提出解决对策:一是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二是学校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三是家庭教育引导要到位而不能缺位。四川省青少年研究会管雷老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不同代际青少年的网上热点现象、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建议共青团应建立和完善以情感为中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路径。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文嘉同志则是从新媒体和青少年相互建构的视角,探讨了“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区隔化生活”这个话题。

其次,针对具体问题,有3位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陈蕴哲老师着重探讨了在公共危机当中,微博传播的围观、噪音、倒逼和引导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青少年外部成长环境的思考。为政府危机管理提出了建议和参考。青海省团校马有林老师分析了民族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冲突下的青少年发展特点。其中涉及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混杂性、多元性问题及媒体技术作用发挥等方面的一系列课题,值得深入研讨。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甘婷婷同学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新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分析,探讨了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问题。她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特点及其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并就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塑造优秀青年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再次,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有4位同仁进行了研讨交流。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冰心老师从“台湾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两个网络抗争的事件入手,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正确引导这一重大问题。她分享了复旦大学团委的一些案例研究和实践工作成果,分析了新媒体对学生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她介绍的复旦大学信息可视化实验室建设、青年智库建设和融媒体平台建设等实践探索,很值得学习和借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副书记王耕老师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失衡”问题。分析了失衡的突出表现和深层原因,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媒介观引导、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促进教师主体教育职能转变、发挥学生组织自我引导效力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南京晓庄学院冯莉老师则是就新媒体语境下90后大学生自我呈现的特征等问题,与大家交换了看法。贵州省团校副校长付红玲同志重点针对共青团组织如何运用新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这一现实问题做了会议交流。

此外,就某些方面的相关专题,与会同仁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强化青少年文化与价值观认同方面,有4位同仁进行了交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同志从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青年特征,指出价值观是衡量当代青少年最重要的指标,价值观教育要从价值困惑开始,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马中红教授总结了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八大特征,重点介绍了二次元文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一是青少年获得新媒体赋权,全方位参与到网络流行文化的消费、传播和再生产中;二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类型多样化和小众化,代际更迭越来越快;三是网络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三点建议:一是高度重视,深入理解,加强沟通和对话;二是善于发现,积极引导,释放年轻人的创新活力;三是提升素养,加强保护,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邓志强老师从自我认同、阶层认同、社会流动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组织认同、信仰认同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时空转化下,当代青年社会认同的新特征和新影响。辽宁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宫国鑫从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文化认同:中国梦的内生动力和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梦背景下,青少年文化认同问题,建议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将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对内要不断地强化青少年文化认同,对外要增强文化软势力、提升竞争力,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当然,由于受时间所限,很多与会的专家同仁没来得及在分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即便是做了主题演讲的同志,也同样受时间限制,没有更加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一些课题研究,比如新媒体与青少年文化、跨文化传播和价值认同,比如媒介教育,再比如新媒体、青少年互构与区隔化等问题,也都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也需要我们在会后,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充分地交流和研讨。

第一分论坛分别由深圳青年学院田杰教授和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陈霖教授做了精彩的主持。各与会人员深入研讨、积极互动,不仅有学术交流,也有思想碰撞,还有理论交锋。应当说,取得了很好的研讨成果。

分论坛总结人:宫国鑫(辽宁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