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分论坛三“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引领”观点综述

发表日期:2015-11-11作者: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青研中心科研管理部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分论坛三“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引领”观点综述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引领”。第三论坛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老专家再作新贡献,我们有年近七旬的资深青运史研究专家、年过七旬的陕西老青协负责人;二是东中西部异彩纷呈,除陕西本土以外,还有来自祖国大西北的新疆团校、石河子大学的老师;三是本地代表与外来学者同场切磋,陕西本地代表云集,发言的15位专家学者中,有4位是陕西本省的,占1/4强;四是历史与现实交融交错,从延安抗战时期到新媒体时代,穿越了七八十年。第三分论坛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具有不朽的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琦指出,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其基本内核与中华民族精神息息相通。上海团校教授洪守义强调,延安精神是一个集成概念,包括南泥湾艰苦创业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抗大精神等。共青团坚守延安精神,突出的一点就是破除官本位思想、去行政化,做青年的真朋友。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研究员胡献忠认为,只有把延安精神在“革命精神”的系列中才能突出其重要分量,只有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才能发现其根本价值,只有放在网络舆论斗争中才彰显其独特作用,只有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2.延安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与优良传统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

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单舒平指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成功地探索出青年工作的新模式,推动青年组织日益融入时代大潮、融入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延安青年运动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和方向。陕西老共青团工作者协会会长岳松华概括了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细化为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始终坚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薛红萍认为,党试建青年团的延安经验,推动了各解放区青年团重建的整体进程,对当代青年工作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深深扎根基层青年群众之中。

3.新媒体时代尤其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理性认知历史发展进程

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很多问题,包括青少年价值观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在于“历史的缺失”或者“历史的误读”。李玉琦研究员强调,当前网络传播鱼目混珠、泥沙杂陈,一个暗流是混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能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党史。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张振国提出,大学近现代史课程的定位,不是简单的内容传授,而是要告诉学生历史发展原本有N多可能,讲清楚历史由偶然走向必然的社会逻辑。也有学者表示了担忧,现实中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极大地影响着网络风气和网络舆论,从众心理、暴民心理、发泄心理等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快速发酵、集中喷发。

4.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三峰叠加的社会背景下,青年价值取向令人忧虑

广州市团校副校长涂敏霞提出,目前广州青年的信仰宗教有上升的势。要重视青年信仰的问题,为青年提供更多破解心理困惑的正能量和途径。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伟认为,新疆高校是三股势力用现代手段宣传民族分裂思想,极端宗教思想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前沿阵地,年轻大学生是三股势力争夺渗透的重点目标,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对于维护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尤显重要。长春工业大学讲师肖磊认为,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一定迷惘,多变的信息导致学生参照的标准发生了模糊,过度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导致大学生德育养成训练的缺乏。中央财经大学博士曾庆桃认为,高校在新媒体使用中往往重宣传轻服务,重说教轻互动,重建设轻监管,难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大数据时代德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很大挑战

5.思想教育工作的转型与创新迫在眉睫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思想教育的转型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司法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李爱先提出,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说服人,感召人,要教会学生化本原观、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一体,从哲学层面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认为,少年儿童阶段打下强记忆信号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及时、逐步地引导他们理性认识社会。。共青团汉中市委副书记徐红菊认为,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时代,不应该再把空洞的精神、理念强加给青少年,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打动他们。陕西省洛川中学校长吴平认为,当今世界选择和诱惑都很多,现在孩子缺的就是爱、善和智慧。有意识的思想引领,就是让孩子知道人活着为什么,人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成长路径适合自己。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利用青少年偶像崇拜情结,请一些社会名人作为公益服务的形象代言人,传播志愿文化精神。很多学者都提出,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要让受教育者信,施教者首先要信,要做以身载道的力行者。


分论坛总结人:胡献忠(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资料征集部主任)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