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青关系与共青团群团职能论纲

发表日期:2014-10-07作者:作者:张华编辑:system出处:

 

由于共青团本身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壁垒,国际社会除了从政治层面对共青团和共青团干部、对党团特殊政治关系的泛泛议论之外,鲜有从理论和学术层面对共青团群团职能的研究。国内近年来研究也大多关注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共青团的政治职能、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社会职能等方面,对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如何以青年化、群众化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群团职能则缺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以共青团90年发展进程中团青关系的发展脉络为主要线索,从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不同模式及其实践效果中发掘团青关系的本质,探索共青团群团职能确立的依据与内涵。

 

一、导论:团青关系对共青团组织的价值实现具有质的规定性

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的观点,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和价值产生于她在特定社会结构中与政党、与政府、与其所代表的青年群众之间的本质关系。党要解决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时代课题,政府要实现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青年要在全方位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共青团组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由此派生出的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职能,作为国家政权重要支柱、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社会职能,以及作为青年利益代表者和青年引领者的群团职能,使共青团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党团关系、政团关系、共青团与青年这三对重要的关系中,团青关系是共青团社会关系网络中最关键的结点,对共青团组织能否顺利实现组织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理由如下:

1.团青关系直接影响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能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的诸多成就都表明,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作为共青团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的力量、关心青年的成长、把青年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把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团十六大祝词中明确提出,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背景下,党对共青团的根本要求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团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实现这一根本职责,保证共产党人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共青团组织的任务决不仅仅是保证十几万专职共青团干部、七千八百万共青团员高举旗帜跟党走,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党凝聚青年,努力使占总人口1/3以上的32464.11428岁的青年、11516.4万(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出版)少年儿童顺利完成在队旗下成长、在团旗下奋斗、在党旗下奉献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运用信仰的力量、利益的杠杆、青春的活力保持共青团对青少年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是实现根本职责的前提条件。

2.团青关系直接制约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能力

围绕党政大局、照顾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既是共青团90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也是共青团证明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能力的强弱,不是以搞了多少轰轰烈烈的活动、提出了多少花样翻新的口号、发布了多少表彰通报、表彰了多少各领风骚没几天的先进为标志,而是以为党政中心工作冲锋陷阵的突击队生力军作用大小,代表青年参政议政的水平高低、培养推荐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减少和预防青少年非社会反社会行为的效果等刚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的。善于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用符合青年特点的活动载体把青年组织起来,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提升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能力的关键。

3.团青关系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荣辱兴衰

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生活,是青年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组织赖以生存的根基。共青团区别于一般青年社团的最大特色,是她从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的立党宗旨,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共青团工作中,就是在带领青年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社会进步奉献青春力量的同时,始终坚持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特性,坚持青年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在代表维护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依法维护青年权益。共青团的组织、共青团的干部应当植根于青年之中去影响带动青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青年,用体贴入微的服务感召青年,用依法维权的行动保护青年。凌驾于青年之上、游离于青年之外,居高临下地指挥驾御青年,试图“用鞭子把青年赶进天堂”,则只能使青年远离团组织,使团组织脱离大多数青年,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事实上,党和政府、包括青年,都不需要仅仅作为政治符号而存在青年组织。团青关系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团组织的荣辱兴衰,也是团组织价值实现的逻辑起点。

 

二、文献表述:团的纲领章程关于团青关系和共青团群团职能的论述

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建团早期。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及运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一基本的事实在中共党史和共青团的历史上已有定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根据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青年社会参与需要青年组织、青年运动健康发展需要青年组织的结论。回顾共青团90年奋斗历程,结合历次全国团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纲团章对团青关系的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团青关系和组织职能认识的不断深化。

1.团的临时章程把指导思想、改造社会的目标、拥护青年权利写进建团宗旨

1921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为了汲取早期建团过程中由于信仰不统一、工作意见分歧、组织相对涣散的教训,根据青年国际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局的决定,张太雷负责对已经停止活动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恢复整顿,并于192111月组织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一次把团组织的指导思想、改造社会的奋斗目标、拥护青年权利的责任写进了团的章程,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提供了最基本的规范。

2.团的一大到五大,团纲、团章强调团组织的阶级属性,规定了为青年利益奋斗、引领青年以及对青年进行组织训练和的任务

1922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纲,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界定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把她的任务规定为“一方面为改良青年工人、农人的生活状况而奋斗,并为青年妇女、青年学生的利益而奋斗;一方面养成青年的革命精神,使向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并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应当为青年争取的各项权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5月通过,中国共青团网站)。同时通过的团章,把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相应地分为三部:书记部掌理组织财政搜集报告发布通告等事,经济部掌理青年工人农人经济状况等事,宣传部掌理教育及政治的工作、主义宣传及出版事业等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5月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251月,根据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青年运动的议决案》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宣传、教育训练、组织和经济斗争等决议案,决定把组织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大会通过的修正章程,规定团中央中央局设总书记、组织及训练、宣传及出版、工农、妇女、学生各职务,由各委员分别担任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修正章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1月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青年的组织训练由此被列入共青团经常性的工作。

19287月召开的团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做出的基本正确的回答,通过了政治任务、组织问题、教育宣传工作、经济斗争和工会工作、农村青年工作、军事工作、儿童运动等一系列决议案,并重新修订了团章。五大团章第一次把团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列为专章,强调了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和党对共青团的政治指导。把“吸收广大劳动青年参加革命的斗争,从斗争中给予共产主义的教育和训练……赞助城市和农村中被剥削的青年的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7月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规定为团组织的主要任务。

3.团的六大到八大,团章规定了沿用至今的“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的属性,在强调对青年的教育引导的同时,对按照青年特点开展工作、改善和提高青年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9494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团的六大)通过的团章,第一次把团组织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在“支部的日常工作”一章中,明确要求团的基层组织“时刻注意密切地联系青年群众,经常了解并向本团领导机关反映青年群众的情绪和要求,适当解决当地青年群众的需要,进行青年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9417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属性以此为发端,一直沿用至今。

1953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团的七大)通过的团章,第一次使用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提法,在强调教育、动员、组织青年的同时,明确提出“关心改进青年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青年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53630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基层组织的任务,对青年的具体利益表达了特别的关注。

1957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团的八大)通过的团章,在表述团的性质时,第一次使用了“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的提法,并强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一切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青年团要善于按照青年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工作方法,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独立活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524通过,载强卫、姚望、邱进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对于重新改名后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怎样进一步密切与青年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团的九大到十大,团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淡化了青年利益诉求

1964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和1978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由于分别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迅速发展的“文革”前期和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特殊历史时期,两部团章都对“兴无灭资”、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给予了特别强调。虽然两部团章都提出了“关心青年全面发展,帮助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按照青年特点,经常开展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的独立活动,使青年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的工作要求,但淡化了青年利益的内容。

4.团的十一大到十六大,团章和体制改革设想对共青团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表述逐步清晰

198212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把共青团的性质更加完整地表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表述一直延续至今。在十一大团章总则中,重新提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作用,“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维护青年权益”的要求。

1988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虽然没有对团章的相关条款进行太多的修改,但根据党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根据党中央对群众团体改革的原则要求,通过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提出共青团体制改革的目标:“把共青团建设成为社会职能和法律地位明确,民主生活健全,基层充满活力,能够代表青年利益,真正赢得青年信任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明确了共青团三项主要社会职能,即“团结、教育、引导青年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承担政府委托的有关青年工作事务,指导和帮助青联、学联等青少年组织开展工作,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前提下,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发挥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作用。”并对代表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作了七条具体规定,涉及到改善青年物质生活;根据青年需求特点开展活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使法律政策的制订充分考虑青年具体利益,监督相关法规执行;当青年具体利益、合理要求与政府、行政发生矛盾时,代表青年协商促进问题解决;支持青年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为青年提供或寻求法律帮助;运用舆论、法律等手段,同危害青年的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青年的健康成长;为团员的进步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团员解决实际困难等(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

19935月至1998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都把造就四有接班人、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坚持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等要求同时写进了团章总则,并把“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发现和培养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推荐他们进入更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规定为基层团组织的基本任务。

20037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把体制改革设想中提出的“承担政府委托的有关青年工作事务”,修改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并将“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作为团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

2007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第一次把“不断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基本任务写进团章,并且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团章关于团青关系和共青团群团职能的解释,进行了集中表达。使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在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竭诚服务青年、依法维护青年权益等工作理念,逐渐成为全团共识。

 

三、实践探索: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多维模式

如果把团青关系广义地理解为共青团组织和包括全体共青团员在内的广大青年的联系与互动,或者增加“全团带队”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为共青团组织与占总人口1/3以上的广大青少年的互动方式的话,组织、动员、教育、引导、团结、带领、代表、反映、服务、维护、保护、促进等都是描述团青关系的“高频词汇”。它们不仅经常出现团章、团的重要决议、党团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出现在共青团工作的典型经验、青年活动的各类报道中,也间接地反映了共青团90年光辉历程中团青互动的多维模式。

1.革命战争时期:以宣传、动员为主的关系模式

从党、团组织建立到新中国诞生,在党领导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动员青年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动员共青团员为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积极努力,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积极宣传党的“八七”会议确立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与共产党一起挽救中国革命,动员青年积极投身土地革命,为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由北平学联党团发起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团中央及时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号召青年“把反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军队中去!”以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为骨干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以民主抗日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随后,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进行的共青团的改造,使青年救国联合会成为组织青年抗日武装,组建青年抗日先锋队、抗日少年先锋队,青年夜校、变工队、互助组、支前民工队,动员青少年配合人民军队打击日寇、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虽然此间颁布的团的章程都提到了为青年利益奋斗、赞助被剥削青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等任务,但严酷的革命斗争、惟有奋斗牺牲才能实现的改造社会的目标,使共青团不可能在实现青年具体利益方面有所作为,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宣传动员为主的关系模式。

2.青年团重建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组织、领导为主的关系模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抵御外侮而建立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青年组织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许多地方青年群众组织出现了涣散、沉闷状态,无法适应全国解放战争新形势的要求。重建青年团的问题被提到了党中央工作的议事日程。经过两次中共中央会议讨论和中央青委的建团试点工作,194611月,《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以电文形式发出,最先行动的山东解放区开始大规模建团,短短一年工夫,团员人数就超过了5万(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各根据地的建团工作陆续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948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949年上半年,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并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494月召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同各界青年一起,领导他们,加强学习,发展生产”(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号召;朱德总司令提出了“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完全胜利,领导青年群众积极参加恢复和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已日益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头等重要任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此为发端,开启了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青年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英勇奋斗、忘我劳动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革”前的十七年,共青团对青年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不仅保证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项事业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而且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在巩固新政权的斗争中,在农村青年爱国丰产运动、工业战线青年增产节约活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农业合作化、组建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带领全国青少年植树造林、组织青年向科学进军、动员城镇青年上山下乡等一系列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的独立活动中,涌现出了用19岁的生命承诺了对党的忠诚的优秀共青团员丁佑君,抗美援朝战场上奋不顾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伟大的国际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一年干了四年活、走在时间前面的王崇伦,第一位青年突击队队长胡耀林,把一切献给党的中国保尔吴运铎,带领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边疆的杨华,战士作家高玉宝,党的好女儿向秀丽,为建设新农村无私奉献的邢燕子、董家耕、侯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不让一个阶级姐妹掉队的纺织女工赵梦桃,舍身推惊马的爱民模范欧阳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重伤不下火线的英雄战士麦贤得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青年典型,成为“50后”、“60后”中国青少年心目中永不褪色的人生楷模。

这段共青团振臂一呼、青年应者云集的岁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经验在于,共青团准确地把握了社会发展目标与青年建设新生活的内在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为青春张力的释放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共青团的组织领导得到了青年发自内心的拥戴。

3.拨乱反正时期: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关系模式

由于党的工作指导思想“左”的错误不断发展,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最终导致文革大动乱。共青团系统工作被迫中断,其中团中央机关工作中断近12年。从19694月毛泽东提出开展整团工作,19707月下达《中共中央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1972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共上海市委《关于筹建共青团上海市委的请示报告》,对建立县、地、市三级团委进行工作部署,到19732月至7月,各省市自治区团委陆续成立,197810月团的十大召开,结束“一无纲、二无章、三无团中央”的非正常状态,全面恢复共青团的系统领导,共青团组织经历了艰难的恢复过程。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经过吐故纳新、整建组织、恢复“三会一课”的团的民主生活制度、恢复青年突击队活动、重新开始表彰先进青年等,虽然指导思想上左的影响尚未得到彻底纠正,但至少在工作方式上,基层团的工作完成了向“文革”前的“历史回归”。

1978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19792月团中央召开团省、市委书记会议,明确提出以四化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理直气壮带领青年学四化、干四化的工作思路。《中国青年报》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面向青年、面向实际,创造团的工作万紫千红新局面”作为会议报道的通栏标题,并配发了“以四化为中心把团的工作活跃起来”的专题社论。共青团工作进入全面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从1979年全团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80年开展创建先进团支部活动,引发人生价值的大讨论,到1981年联合发起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进行“做一名合格共青团员”教育等,形成了拨乱反正的特殊历史时期共青团与青年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关系模式。

4.改革开放时期: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并重的关系模式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号召以来,共青团在团结带领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功立业的同时,针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格局带来的新挑战,针对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带来的新挑战,针对青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索由革命党的助手向执政党的助手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新定位和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的社会职能,努力在团的工作中实现服务党政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统一,逐步形成了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并重的团青关系新模式。

1)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覆盖持续扩展,共青团队伍不断壮大。以1984年龙海会议(共青团全国基层工作会议)为发端,共青团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不断深化。1985年试行“临时外出团员证”制度,1986年提出“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19887月开始全面实行团员证制度,19888月公布《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19919月发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1998年底开始团建创新试点(围绕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团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外来务工青年管理机制等),并发出《开展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方案》,1999年推出团干部“321培训计划”(3年时间,21万专职团干部普遍轮训一遍),2000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推出党建带团建的战略举措,2005年在全团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2006年实施“双千双万”全国农村基层团建活动月(千村建设、千村示范,万堂团课、万对帮扶),2008年以来,为了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团中央组织了共青团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基层团建工程,5300多名团地市委以上领导机关、高校共青团干部分期分批到团县委驻点或挂职,2000多名青年志愿者被选派到中西部地区县级团委工作,2.43亿元专项资金投向基层,团干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团建空白得以填补,三十多家风非公企业建立了团组织,为流动青年建立的驻外团工委达到3218个,驻外团组织二万多个(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共青团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发展,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把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推进到乡镇、社区的团建格局正在形成。团员人数由1982年底的四千八百万发展到七千八百多万,超过了同龄人口的1/4,共青团的队伍不断更新和壮大。

2)共青团引导青年的方式日益丰富,服务党政大局取得显著成效。团十一大以来的30年,共青团工作可以用“异彩纷呈,亮点众多”来概括。在青年教育引导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史建碑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创造杯活动,学习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和一山两湖(华山、迎泽湖、沉绿湖抢险)英雄集体活动,90年代“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世纪之交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团十五大以来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等,为构筑当代青少年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引导青年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共青团发起的“为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一团两户”、“两户一体”、活动,“采种支甘”活动,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为标志的植树造林活动,90年代发起的抗洪救灾突击队活动,中国青年科技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含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含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大学生跨世纪素质发展计划、举荐优秀青年人才杰出青年活动、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等,都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的著名品牌。其中,仅青年志愿者行动1993-2008年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领域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卢雍政同志在中国2008年国际志愿者日庆祝活动上的致辞》,中国共青团网2009112)。2011年底全国注册志愿者达到3392万人,支援服务机构达到17.5万个(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0年》,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全面体现。

3)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领域不断扩展,服务青年的载体更加丰富。在历届团章中,了解、关心青年,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意见要求的提法已经多次出现,1993年团的十三大通过的团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切实为青年服务”的要求,并一直保留至今。围绕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关键问题,继1989年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以来,共青团又陆续推出了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青年致富成才为目的的“服务万村行动”;服务下岗青工再就业的工岗快递;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东西互助”;服务青年创业的“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中国青年创业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服务青少年学习成才的新世纪读书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活动、青年职工技能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千宫百万培训计划;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青年文化艺术节、青年文化广场、西部乡村流动图书车项目等。只有切实服务青年,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年的工作理念已经形成全团共识。

4)共青团维护青年权益的责任逐步明确,依法维权提升为基本职能。代表维护青年利益的问题,在共青团的历史上曾经屡受关注。不仅临时章程、第一部团纲均有明确表述,党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中,也明确要求:青年团应在最大多数人民最大利益的基础上,经常地注意和努力为青年群众的特殊利益和切身需要服务。胡耀邦在团的八大报告中也阐明了“青年团要名副其实地当好党的助手,要真正成为团结青年群众的核心,就既要教育青年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又要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努力代表青年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胡耀邦:《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57515)但令人遗憾的是,“左”的错误干扰了这些真知灼见在共青团工作中的贯彻落实。从团的十一大章程重新提出“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维护青年权益”,团的十二大将维权明确为共青团的社会职能,1990年团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作好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意见》,199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团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依法维权工程,共青团维权工作实现了有具体工作要求向团组织基本职能的重大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包含青少年法制建设计划、12355维权行动、青少年维权岗、未成年人保护行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等主要工作项目的系列工程。拿起法律武器“为青年打官司”,运用社会力量和舆论监督手段,大胆代表、正确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基层团组织常规性工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已经陆续实现了工作主体、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领域、组织形式一系列深刻转变(张华:《从一团两户到服务万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思考》,《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新型的团青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团青关系的本质和共青团作为群众组织的职能进行理论概括,条件基本成熟。

 

四、理论概括: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本质及其群团职能定位

1.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本质:引领与服务

共青团与青年存在多少联系方式,就有多少层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关系包括组织被组织、领导被领导、引导被引导、服务被服务、代表被代表、维权被维权等。在这多种联系方式中,怎样抽象出更能反映共青团与青年关系本质的概念?从“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基本属性出发,循着青年为什么需要共青团和共青团面对青年应当扮演何种社会角色的思路,我们不难逻辑地推导出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本质应当是引领与服务。引领青年服务党政大局,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发挥生力军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促成青年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进步与青年发展双赢的目标,基本可以囊括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本质特征。为了有效地引领,必须把青年组织起来,为了实现全方位服务,必须把维权作为重要策略。因此,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引领和服务,已经包含了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职能要求。

2.“三项职能”与“四项职能”:逻辑区分与适用范围

目前在共青团基本职能表述上存在着“三项职能”说和“四项职能”说。其来源和适用范围有着明显差异。

三项职能说来源于《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设想对共青团三项主要社会职能是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作用”予以界定的。

四项职能说最早源于2007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同工会、妇联、共青团一些委员代表座谈时,提出了“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要求。随后,工、青、妇三大群众团体分别将其解读为对群众组织职能的规定。2008614,胡锦涛同志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团十六大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共青团“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20081224,团的十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把上述要求正式表述为团的四项职能。

从词源意义上,“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因此,上述两种概括都符合作为“定义”来使用的标准。但是,从逻辑层面分析,这两种表述的内涵和外延、适用的范围明显不同:三项职能说涵概了党团关系、政团关系、共青团与青年关系对团组织的要求,体现了共青团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群团职能,是对共青团全部社会功能的理论表达(虽然目前正式文献中的这一表达还有待规范完善);四项职能说体现了执政党对所有群众组织的共同期待,涵概了各群众组织在面对自己应当代表的那一部分群众时,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包括共青团在内的所有群众组织的基本职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在团章修改时,对共青团的社会职能给予更加清晰的综合性表达,即: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根本职责和政治职能是,不断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党凝聚青年;共青团作为国家政权重要支柱的社会职能是,积极参与协商政治,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的基本职能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依法维护青少年权益。

采取这样的表达,更有利于廓清党团关系、政团关系、共青团和青年的关系,更加全面地体现共青团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青年属性,体现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避免概念交叉带来的理解和操作层面的困扰。

3.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提出的依据和内涵

关于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和近年来团中央领导的一系列讲话已经从工作层面进行了许多解读。从理论层面分析每一种职能提出的依据和内涵,对于更准确地理解、更全面地履行四项基本职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共青团组织青年职能的依据和内涵。共青团组织青年的职能,或者说作为青年组织者的社会角色,依据有三:一是青年与生俱来的归属需要。这种归属需要包括对血缘家庭、对家乡故土、对民族国家、对社会组织各个层面。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被社会和群体接纳的内在需求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良好的社会组织环境,以及在社会组织中得到认可,有助于形成健全的公民人格,而长期得不到这种接纳和认可,则是形成非社会和反社会人格的重要诱因。青年的归属需要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二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需要。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渺小。虽然民主在任何国家都包含着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但一盘散沙的个体,对于社会决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青年作为处在人生需要高峰时期、社会地位相对比较边缘的群体,需要通过“自己的组织”来参与社会生活,表达各种诉求。青年社会参与的需要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社会动力基础。三是党的执政使命和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需要。社会发展进步需要青年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共产党人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政府管理好青年公共事务,都需要强有力的青年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参与协商民主、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共青团当好桥梁和纽带。党联系青年群众和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需要是共青团存在的社会分工基础。

共青团组织青年的职能,集中表现为面向青年的组织动员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不断壮大团的队伍。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不是“全民团”。她有自己的“准入门槛”。严格按照标准发展团员,源源不断地把最优秀的共青团员推荐给党组织,把优秀的青年人才推荐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用共青团的先进性把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先进青年凝聚到共青团组织中,使共青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后备军。二是构建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青年中心为依托,以青年自组织为新的连接点的、开放包容的现代青年组织体系,用共青团广泛群众性团结一切爱国青年,夯实共青团的群众基础。三是共青团的全部工作和活动,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应当把组织动员青年的规模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努力实现基层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

2)共青团引导职能的依据和内涵。共青团引导青年的职能,或者说共青团作为青年引导者的社会角色,依据有二: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从懵懂少年到有价值的社会成员,青少年成长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引导。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渠道,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共同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教育环境,共青团的教育引导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二是社会发展进步需要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只有新生代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进步、与人类共同福祉的要求保持一致的方向,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才有可能形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合力。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引导虽然不在一般意义上承担文化传承、劳动技能培养的功能,但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对于促成青年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共青团引导青年的职能,集中表现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对青年的价值导向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青年学会按照自然的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坚持永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领域和通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二是引导青年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用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文明社会的法制、纪律道德规范引导青年,带领青年在社会的建设性领域充分释放青春的正能量,实现青年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三是引导青年学会按照生命本身的客观规律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志趣和实际能力选择人生,用诚实劳动创造有价值的幸福人生,实现青年个体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3)共青团服务职能的依据和内涵。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职能,或者说共青团作为服务项目提供者、服务平台搭建者的社会角色,依据有四:一是青年处在人生需要的高峰时期,面临许多儿童少年不曾遇到、成老年人已经解决的特殊发展问题,教育、就业、社会参与、政治进步、业务晋升、身心健康、闲暇生活、特殊困难救助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集中得到解决,其中,每一个问题都直接影响青年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影响青年对社会的“向心力”。二是“万能政府”时代已经终结,经济组织、政府机构、社会第三部门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社会组织在公民自我服务、增进社会福利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众组织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是共青团与青年的天然联系使团组织有机会“零距离”了解青年需要,把握服务需求;四是共青团90年形成的组织信誉,使团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职能,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执行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共青团直接作为服务项目承担者。通过随时体察青年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深入研究政府、市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青年的总体供给机制,瞄准政府管理缝隙、市场覆盖缝隙,找到共青团的工作切入点,推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项目,打造服务品牌,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鉴于共青团本身资源的有限性,把握社会建设中政府扶持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不断扩大的机遇,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公益项目,可以作为打造共青团服务品牌的优先选择,比如,成人预备期教育培训,服务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培训,青年岗位技能、创业能力培养,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与管理,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与推介等。二是共青团作为服务平台搭建者,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青年的领域。比如:团银联合扶持青年创业,团企联合扩大就业机会,团科联合提供科技致富支持,团媒联合建设青年信息平台,团民联合开发公益项目等。通过独立开发服务项目、整合社会资源扩大服务领域,扎扎实实地履行服务青年的职能,共青团才能真正成为植根于青年之中的“青年自己的组织”。

4)共青团维权职能的依据和内涵。共青团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或者说共青团作为青年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社会角色,依据有三:一是青年作为利益诉求最为集中和强烈的社会群体,需要自己的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二是青年权益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青年对执政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态度。1999年发布的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指出:“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在一般情况下,青年自身拥有的青春张力以及他们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相对边缘的地位,使他们很容易渴望变革,成为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力量。但是,社会变革并不总是让青年成为受益者。因此,青年选择认同或偏离常常与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境遇密切相关。当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受益、或虽然暂时没有受益却能够感觉到社会的关爱时,主动融入现有的社会秩序并为完善这种秩序做建设性努力就会成为他们主动的选择。当社会变革使他们成为受害者、或者使他们感觉自己受到损害时,对社会的离心倾向和偏离行为也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因此,维护青年权益直接关系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三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党领导的群众组织代表各自应当代表的群众利益得以实现的。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自然应当承担起代表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

共青团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集中表现在代表青年权益的广度和依法维权的工作力度上,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青少年法制建设,根据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和满足群众利益诉求能力的提升,不断完善青少年权益的法律表达,逐步健全保护、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为维权工作提供更完备的法律依据。二是通过参与党的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相关政策的制定,通过在参政议政各个平台上(人大、政协、政府相关部门等)共青团对青少年权益诉求及时并准确地表达,推动党和政府在政治决策、社会发展决策中更具体地关注青少年权益。三是大力推进共青团依法维权工程,在青少年权益受到损害的一切领域,拿起法律武器大胆代表、正确维护青少年具体利益。四是把带领青年创造性劳动作为维护青年权益的根本性措施,把劳动创造作为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前提,努力创造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条件。五是引导青年学会用符合法律程序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防止由受害者转化为害人者、由保护对象转化为制裁对象的悲剧,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总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能,在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过程中,让广大更直接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期待、共青团组织的关爱、社会的温暖和谐,有助于当代青年更加坚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只有科学发展可以强盛中国的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注:该文为共青团中央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本质以及履行群团职能路径研究”(编号:2013ZD006)的阶段性成果。

注:该文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2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长征、杨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