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 言
青年社会建设非职业化参与的现实载体有共青团、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这三种组织。对这三种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对青年工作的展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服务青年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测量,比如按服务提供的过程来分析,既可以考察服务前的载体建设,服务中的方式方法,服务后的实际效果等,而毫无疑问,青年的认同与否和实际参与情况是考察这三种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的最重要指标。目前尚未有学者展开这三种组织的青年认同与参与的对比分析,关于这三种组织各自的青年认同与参与情况也缺少实证分析,特别是关于共青团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关于共青团工作的方法、路径、规律等应用对策性研究上,研究方法则多是经验式的、感想式的、思考性的、主张式的或指示性的研究,研究的视角多是从共青团青年工作出发,较少去探寻青年的实际体验。并且目前仅有的几篇关于对共青团认同的研究,调研对象的覆盖面窄,不具有代表性。比如,对湘潭共青团组织青年满意度测评问题的研究(袁绚,2009),西南大学大学生对共青团形象认知的调查研究(张引,2008),湖南24名团干部对于共青团工作特性的认知研究(徐莉,2012)。
掌握青年对于共青团的认同及青年的团组织活动参与状况,并与非政府组织、社区的青年工作进行对比,对于共青团工作的展开、反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全国12个省的青年进行抽样,对当代青年的共青团、社区、非政府认同以及参与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对比分析包括内部对比和外部对比,外部对比是从三种组织之间的青年认同与参与情况进行对比,内部对比是通过对青年的人口学变量如收入、地域等来分析各个组织内部的青年认同与参与情况。我们希望从青年的认同与实际参与情况考察比较共青团、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以期对青年工作尤其是共青团的青年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二、数据、变量、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高中建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研究”的数据。该调查采用多层多阶段立意配额抽样设计,调查范围包括全国12个省市,调查对象为1980~1989年出生的青年,其中男性1406名,女性1604名,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中的19个行业,能较好地代表我国当代青年的实际情况。该调查共发放问卷3100份,回收3017份,回收率为97.3%。该调查收集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关于青年对于共青团的认同,以及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上,因此能非常完美地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
本研究主要涉及6个因变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等级成分值进行测量:(1)共青团认同,主要考察青年对共青团凝聚力与吸引力的看法;(2)社区认同,测量方式同共青团认同;(3)非政府组织认同;(4)团组织活动参与情况;(5)非政府组织参与情况;(6)社区参与情况。参与情况均考察的是被试近一年来的情况。
自变量有4个:(1)学历,划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以上”;(2)收入,无收入(上学),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元以上;(3)地域,以18岁前主要居住在哪里为界点,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为分类依据,将地域分为四个类别——“城市+城市”、“城市+乡村”、“乡村+乡村”、“乡村+城市”;(4)政治面貌,分为团员和群众。
对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共青团认同,团组织活动参与情况在变量测量上设定为定距变量。而非政府组织参与情况、社区参与情况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参与量较少,不能用参与频率来测量,故采用了二分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在数据分析上,采用的是非参数检验的华利斯法进行统计检验。
三、青年的共青团、社区、非政府认同与参与的基本情况
本文从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认同度及其参与这两个维度比较分析了这三种组织活动服务青年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青年对三种组织的认同情况
认同程度 |
共青团认同(N=2685) |
社区认同(N=2813) |
非政府组织认同(N=2732) |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
大大减弱 |
686 |
25.5 |
273 |
9.7 |
934 |
34.2 |
有所减弱 |
1017 |
37.9 |
425 |
15.1 |
973 |
35.6 |
没有什么变化 |
603 |
22.5 |
1381 |
49.1 |
541 |
19.8 |
有所增强 |
285 |
10.6 |
664 |
23.6 |
238 |
8.7 |
大大增强 |
94 |
3.5 |
70 |
2.5 |
46 |
1.7 |
表2:青年在三种组织中的参与情况
认同程度 |
共青团参与(N=2057) |
社区参与(N=2953) |
非政府组织参与(N=2906) |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
参加过 |
686 |
64.6 |
532 |
18 |
338 |
12 |
没有参加 |
1371 |
35.4 |
2421 |
82 |
2568 |
88 |
总体上说,在认同方面,认为共青团吸引力与凝聚力减弱的有63.4%,认为非政府组织吸引力与凝聚力增强的有72.1%,而有49.1%的人则认为社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没有什么变化;在参与方面,共青团活动的参与率比较高,而社会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参与率非常低,这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四、青年的共青团、社区、非政府组织认同与参与的差异性比较
我们比较与分析了不同学历、收入、地域、政治面貌的青年的这三种组织的认同与参与情况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1.学历
比较与分析不同的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以上)的青年在对共青团的认同度、团组织活动的参与情况、志愿者团体参与情况、非政府组织参与情况、社区参与情况上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由于学历此单自变量有5个类值,且这些类值均为“组间变量”,而因变量是定距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故选用参数检验法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由于不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因此又选用了华利斯检验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
表3:不同学历的青年共青团认同与参与情况
不同学历 |
共青团活动参与情况 |
共青团认同 |
||
N |
M |
N |
M |
|
初中及以下 |
256 |
778.34 |
376 |
1594.66 |
高中、中专或技校 |
440 |
730.46 |
613 |
1414.33 |
大专 |
447 |
932.57 |
537 |
1279.44 |
本科 |
684 |
1290.23 |
822 |
1254.00 |
研究生以上 |
288 |
1437.44 |
323 |
1184.64 |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学历的青少年在“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组织参加情况”上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00,小于0.05),而在进一步的曼恩·惠特尼u检验法的续后分析中显示,只有“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中专或技校”的在“共青团活动参与”情况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363>.05),其他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故可以得出结论,“高中、中专或技校”以上学历的青年关于共青团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的看法上,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即随着学历的提升,认为共青团吸引力与凝聚力越来越弱。而随着学历的提升,团组织活动参与程度呈现越来越高的态势。
不同学历的青年在“非政府组织的认同与参与”、“社区的认同与参与”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08,.092大于0.05,表略)。
2.地域
地域有4个赋值,但是由于“城市+乡村”,即18岁前生活在城市,18岁后生活在乡村的青年比例非常少,仅占样本的2%,这也符合青年的社会流动规律,因此将其忽略不计。本文主要考察其他3个赋值在共青团认同与团组织活动参与上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表4:不同地域的青年共青团认同与参与情况
不同地域 |
共青团活动参与情况 |
共青团认同 |
||
N |
M |
N |
M |
|
乡村+乡村 |
197 |
896.70 |
264 |
1403.52 |
乡村+城市 |
600 |
1042.44 |
767 |
1279.04 |
城市+城市 |
1244 |
1027.10 |
1539 |
1267.63 |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青年在“共青团认同”、“团组织活动参与情况”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进一步曼恩·惠特尼的续后分析表明,“乡村+城市”与“城市+城市”的青少年在此两个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584,.710),而其他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总体上,“乡村+乡村”的青年对共青团认同度高于“乡村+城市”和“城市+城市”的,团组织参与情况上,“乡村+乡村”青年低于“乡村+城市”和“城市+城市”的,即一直生活在乡村的青年参与度最低,“18岁前生活在乡村,后迁居城市”的参与度最高,“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参与度介于二者之间。
这三种地域的青年在“非政府组织的认同与参与”、“社区的认同与参与”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5)。
3.收入
表5:不同收入的青年共青团认同与参与情况
不同收人 |
共青团活动参与情况 |
共青团认同 |
||
N |
M |
N |
M |
|
1000元以下 |
176 |
616.95 |
231 |
988.46 |
1000~2000元 |
664 |
674.58 |
846 |
943.10 |
2000~3000元 |
342 |
742.14 |
431 |
842.02 |
3000元以上 |
244 |
848.93 |
310 |
852.77 |
注:剔除了学生的个案。
不同收入的青年在共青团认同与参与情况上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进一步的曼恩·惠特尼u检验显示,关于“团组织参与情况”,各组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收入的提高,团组织参与活动也相应增多;而关于“共青团认同”,“1000元以下”和“1000~2000元”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220),“2000~3000元”和“3000元以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778),故又将收入重新归类,分为“2000元以下”与“2000元以上”进行分析,二者在“共青团认同”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收入大于2000元的青年的共青团认同低于收入小于2000元的青年。
不同收入的青年在“非政府组织的认同与参与”、“社区的认同与参与”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大于0.05)。
4.政治面貌
政治面貌中剔除了党员,且由于民主党派的调研人数过少,只有7人,因此也不予以分析,只比较团员和群众在共青团认同和共青团活动参与情况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表6: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共青团认同与参与情况
政治面貌 |
共青团吸引力 |
团组织参与情况 |
||
N |
M |
N |
M |
|
团员 |
1433 |
999.58 |
1167 |
818.02 |
群众 |
618 |
1087.25 |
381 |
641.21 |
使用曼恩·惠特尼u检验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在“共青团认同”、“团组织参与情况”上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均等于0),团员的团组织参与情况高于群众,这是符合常理的,而团员对共青团的认同度却低于群众,这里面一定存在某种原因。
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在“非政府组织认同与参与”、“社区认同与参与”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大于0.05)。
四、小结与讨论
(1)关于共青团、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认同和参与的基本情况。首先,多数青年认为共青团吸引力与凝聚力较过去减弱。这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有关。其次,非政府组织的失信行为已严重影响到非政府组织在青年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和圣洁地位,这必然会有损于青年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影响非政府组织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青年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情况也非常不乐观。再次,青年的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均呈现不足状态。作为虽然近年社区已从注重政务性工作向服务性工作的转变,但是青少年社区工作却趋向萎缩。社区,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社会组织,如果青年参与不积极,社区青年工作的发展只能是社区工作员自娱自乐。社区应向共同体建设转向,积极关注青年需求与青年参与。能否充分认识青年对社区建设的认知、意愿和需求,是社区青年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2)在对共青团的认同问题上,随着体制化、社会化、知识化、城市化、经济收入的提高,青年对共青团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期望,也表现出一定的看法和意见,对共青团的认知呈现越来越理性的态度,对共青团的认同呈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共青团除了要反思自身结构内的青年工作之外,更应及时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3)在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参与问题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城市居住的青年,参与度越高,即共青团的服务对象偏重于高学历、高收入、城市居住的青年。比如,全国共建立的2000多个青年中心均分布在城市,这虽然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社区青年的组织化程度,但是却忽视了农村青年的需求。未来,共青团要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低收入、低学历群体上开辟新的思路,进一步活跃基层的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工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4)由于我国社区建设和非政府组织青年工作展开范围和程度有限,青年的人口学特征并未在二者的认同和参与上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引:《大学生对高校共青团形象认知的调查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徐莉:《对共青团工作特性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3】袁绚:《湘潭县级共青团工作青年满意度的测评与提升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注:该文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2年优秀论文奖。
注:该文为高中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建构和社会建设参与研究”(项目编号:09BSH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杨长征、杨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