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思考之一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其意义不言自明,毋庸赘言。我们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却是,如何理解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4种能力所构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37页)。
在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这4种能力中,感知力、记忆力和思考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加工。感知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协力构筑了人们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感知力、记忆力和思考力越强,则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加工越是有效,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越是丰厚,就越是有利于人们想象力的发挥。因为,从根本上说,想象力乃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以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原有的表象”也是现有知识和经验之一种)为基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和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是“人脑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将使想象力成为有源头丰沛之水,但是,如果不善于对现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和新组合,以产生新的知识和经验,那么,现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人们难免成为“移动的书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精辟地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前不久,解放军总政干部部有关部门围绕“影响军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因分析”,对我军两院院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20多个项目。其中,有关智商因素列出了9项,即:“观察力”、“想象力”、“逻辑分析力”、“记忆力”、“实际操作能力”、“判断力”、“灵活性”、“领导能力”和“谋划能力”等。综合院士们的反馈信息,“想象力”被排在了诸要素之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实世界是有限的,想象的世界却是无限的”等等,成为院士们的共识(《解放军报》2006年6月13日)。
从概念间的关系角度看,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两个概念间乃是属种关系,即创造力包含想象力;从在创造力这一属概念中所发挥的作用看,想象力无疑“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37页),影响着乃至决定着创造力的方向和水平;而从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看,想象力越强,则创造力越强。如果说创造力是发动机,那么,想象力则是发动机中的汽缸体。因此,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从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过程看,想象力是促进人类成长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推动力。美国学者雅·布伦诺斯基说:“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核心在于人类自身所独有的想象力”。“有很多种才能是人类独有的。但是,在这一切的中央,在一切知识皆从其上而生的根基上,就是根据自己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东西做出结论的能力,让自己的思维穿过空间和时间的能力,还有在通往现代的脚步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的能力”。“想象力就是时间里的一台望远镜。……(古代——引者)制作了这些壁画的人类,当时在场的人类,他们通过那架望远镜看到未来。……我们称为文化进化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人类想象力不断成长与展开的过程”([美国]雅·布伦诺斯基:《科学的进化》,海南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2页)。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蜜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从根本上说,这是想象力作用的结果。
从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角度看,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我们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演进和文明成果。因此,培养创造力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
 
二、想象力的机理
 
“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37页)。想象一般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的回忆是再造性想象,而对“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则是创造性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记忆、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形象是想象者再现自己经历过,或者他人描述的形象,所以,记忆越真切,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越详细、准确,主体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形象也越完善。但再造想象不是记忆、别人想象的简单再现和“还原”。由于时过境迁的规律,人们的回忆并不等同于经验过的事实;由于个体之间在知识、经验、兴趣、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个体再造想象的结果必然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一点。所以,再造想象也是一种再创造,但相对于创造性想象,其创造性水平较低。
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形象,而是对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加工、组织和整合,生发出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是一种创造。创造性想象是关键。
创造性想象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其核心是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系统中的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往往就意味着新的科研成果、新的艺术作品、新的生活事物的诞生。比如:把美丽少女的头与鱼的身子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美人鱼的形象;把人们经验中熟悉的传统农民性格和猪的外表有机整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集质朴和狡黠于一身的猪八戒形象;把猴子和人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孙悟空的形象;把坦克与船的某些特征组合在一起,水陆两用坦克因此问世……
在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根据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了解,考量新事物与事物发展规律之间的契合程度,推演新事物发展的方向、轨迹和结果。这就形成了想象力在把握规律、规范基础上的预见性,就是雅·布伦诺斯基所说的“让自己的思维穿过空间和时间的能力,还有在通往现代的脚步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的能力”。飞行器上天、登月行动实施;社会科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种种发现、发明,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这种预见性,都是这种预见性开出的美丽花朵。
二是把握到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深层的共同点。“万类霜天竟自由”,世上万物,各自独立,异彩纷呈,但事物和事物之间常常有着内在的深层的联系。这些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些共同点,具有“同构”关系。把握这些共同点和“同构”关系,是一种“综合”的方法。类比推理,主要就是在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和“同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创造、艺术创造中,人们常常通过这样一种“综合”的方法,努力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创造出新的思想成果、新的事物。
比如,上海钢铁工艺研究所所长郁先生削铅笔时,灵感迸发,在铅笔头和橡皮头的连接与钢筋的连接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铅笔头和橡皮头不就像两根钢筋吗?为什么不可以在钢筋的对接部位外加一个类似橡皮管的“套管”呢?由此,“郁氏连接”诞生了:不用电焊,只需在两根钢管之间加根套管,再用冷压机夹一夹,就接上了。这种连接方法,能够将速度提高5倍,材料节省3成。28个省市的1000余项大工程普遍采用了这一专利技术,创造经济效益8.5亿元以上。由此而来的“钢筋套筒冷压连接技术”的崛起,引起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极大重视(《一根“铅笔头”催生八个亿》,《新民晚报》2001年11月14日)。
再比如电影《摩登时代》中,工人们乘车去工厂流水线上班和一群牲口被运到屠宰流水线上交替叠映的蒙太奇镜头,深刻地揭示了劳动者生存状况的惨淡和命运的悲惨。这一经典场面的创作,便源于卓别林等艺术家对苦命的工人和待宰的牲口之间深层共同点的创造性把握,源于他们超强的想象力。
 
三、想象力与艺术创造、科学创造、人生发展
 
1.想象力与艺术创造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艺术创造是想象力大显身手的主要舞台。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动力之所在。想象力的丰富是艺术家卓然于常人的一大特点。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和载体。世上本没有“大观园”,但雪芹骋墨之后,“大观园”在人们的脑海里活色生香;迄今为止,尚无外星人进入人们视野的确凿证据,但“异形”、“奥特曼”、“蓝色外星人”等等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外星人的具象……
艺术接受需要想象力。没有必要的想象力,“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不可理喻的;华老栓和康大叔交易的“人血馒头”也是不可理喻的。
更重要的是,艺术创造和接受也在训练、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因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鲜活、生动想象力的结晶。接受艺术品—艺术家的影响,就是接受艺术想象的导引,生发、训练和提升我们的想象力。一句话,艺术,乃是人类生发、训练、提升想象力的主要平台。
2.想象力与科学创造
科学创造需要人们具有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从表象上看,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常常风马牛不相及,“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从深层次看,它们相互之间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科学创造的核心是从无数散落的现象和事实中,把握了事物之间内在、深层的新的联系,提取本质和规律。
把握了事物之间内在、深层的新的联系,常常意味着科学新发现的问世。定理、公式等都是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都是科学新发现的成果;在事物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往往意味着新的科学创造成果的诞生和呈现。而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从根本上说,首先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创造。
3.想象力与人生发展
人是有理想,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的。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根本性的区别之一。
人生理想的确立,本身是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1)以前人经验为榜样,即把前人经验与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如孩子们希望自己日后“象爸爸一样”能干,这就是把对“爸爸”人生观察的结果和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这一切都是在想象中进行、完成的。(2)以新的现实为参照,即把自己对社会、环境发展趋势的把握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如:把相应职业的发展趋势和自己人生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规划和进行自己的职业设计。
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处处离不开想象:开展工作、恋爱成家、装修房屋……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比如恋爱时节,他/她都尚未成为丈夫、妻子,双方都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对方作为一个合适妻子或者丈夫的潜质,“大胆想象,小心考察”。
雅·布伦诺斯基说:“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才会的行动,这是任何一种动物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它们来自同样一个人类功能,幻想未来的能力,预测哪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以及为之制订计划的能力,并以我们自己投射的影像的形式向我们自己表达出来,在我们的头脑内外不断移动,或者在洞中的黑墙上投射的一大块光线里,或者在电视屏幕上”([美国]雅·布伦诺斯基:《科学的进化》,海南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2页,“同样一个人类功能”就是指想象力)。
 
四、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水平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具有非常厚实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经验基础越是厚实,想象力的水平就越高;二是善于在现有知识、经验系统中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为此,培养想象力,要在不断夯实知识、经验基础的同时,学会善于尝试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1.夯实“陈述性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1)按照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见解:“知识”并非铁板一块,可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是“陈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对象“是什么”的知识;其二是“程序性知识”,即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回答对许多问题“怎么办”的策略、方法、技能技巧等地知识。前者是一种百科全书型的知识,而后者则是一种能力型的知识——产生新知识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越丰富越好;而“程序性知识”则是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工具。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青少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各种知识点、各种定律、各种规则等等,这些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毫无疑问,这些“陈述性知识”既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成果,也是他们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把握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极为重要的知识基础。对于青少年来说,“陈述性知识”越是丰富,基础越是厚实,就越有利于他们扩大认识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成果,越有利于他们夯实进一步把握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基础,也就越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学习、理解、记忆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以外,青少年还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等途径,尽可能地扩大涉猎面,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力求见多识广。
(2)经验的外延极广,既包括对运用相关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实际过程的记忆和积累,也包括人们种种人生、社会知识和感受的记忆和积累。中国明清时代的流行联语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些也都是经验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充实人们的知识库存,也越有助于人们在诸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吴承恩对中华农业文明中的种种人情世故非常熟稔,深谙中国农民既淳朴又狡黠,既义气又自私等矛盾性格和行为方式。这一知识和经验背景无疑对他创作“猪八戒”这一形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青少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将有力地促进他们学会准确把握社会,了解、理解世事人情,帮助他们加强和充实对种种人生、社会知识、感受的记忆和积累,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厚实的基础。
2.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只是培养想象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对现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和新组合,以产生新的知识和经验。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对现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和新组合,就是要善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就是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中的符号、表象、概念、命题建立联系”。“所谓建立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合乎逻辑的联系”(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是在“陈述性知识”中相关的知识点、定律、规则等与实际情境中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比如把汽车驾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道路交通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练习,使概念和规则向技能转化,从而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是转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触类旁通”主要指在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知识(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举一反三”则主要指在同一类属的知识(事物)之间分别建立上位、下位、并列的联系(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这两个方面,究其里,都是努力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经过反复的“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练习,人们逐步熟稔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就为人们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这就为瑰丽想象的诞生创设了广阔的舞台。
3.参与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创造包括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是想象力大显身手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其全部知识、人生经验和感受为背景和基础,在相关人物、事件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新意象(形象)。这一在相关人物、事件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新意象的过程,是想象力充分施展的过程。对于人们从事的其他工作来说,这一过程具有探索和先导的意义,如同百米赛跑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冲破体能极限的可能;如同时装表演在告诉人们服饰发展的新概念和新趋势。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多的还是通过艺术接受过程参与艺术创造。艺术接受过程主要包括欣赏艺术作品和学习相关艺术门类的技法。欣赏艺术作品、对谱拉琴、按图素描……在此过程中,青少年直接面对艺术家提炼、创造的意象,感受着艺术家创作时想象力飞扬的境界,接受着艺术想象的导引,生发、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对青少年开展艺术教育。人们未必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日后从艺,却都企盼着通过艺术教育,开发青少年的智力。这是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当然,如何更好地处理艺术技法的传授和审美敏感力的培养的关系,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内容、形式的关系,在这些方面,人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和理念下,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仅需要创新的才智,更需要开拓精神。
创造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想象力则是“发动机”中的“汽缸体”。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就必须以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想象力的培养为具体“切入口”,推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更需要家庭、教育、社会共同努力,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尤其是改变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制,把学生从“题海”中,从对“标准答案”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促进青少年想象力培养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飞扬想象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增强我国各行各业的原创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工厂”的单一面貌,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
 
作者:子行(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