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价值观是个体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个体的行为实践。让青少年明晓什么是价值、如何进行价值判断、怎样创造价值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始终是整个社会的殷殷期盼。学界对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异常活跃,学者们作文立说各抒己见,积累了丰硕理论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总结经验,对今后的研究必要而有益。
 
一、统计方法
   
青少年是个模糊的概念,心理学、人口学、法学等学科对青少年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划分,本文无意对这个概念做细致界定,但为使文献选取更加严谨科学,这里还是参照各学科的划分,对青少年的范围做出大致框定,认为题名包括“青少年”、“青年”、“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内的文章都应在文献选取的范围内。
本文以网络检索方式统计了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5年的所有文章。使用跨库高级检索方式,以题名方式分别输入检索词“青少年价值观 ”、“青年 价值观”、“大学生 价值观”、“中学生 价值观”、“高中生 价值观”、“初中生 价值观”(检索词逻辑方式为“并且”)进行检索。得出总计1271篇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的文章。具体篇数如表1所示:
 
类别
青年价值观
青少年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
中学生价值观
高中生价值观
初中生价值观
总计
论文数
291
68
859
48
4
1
1271
表1:1994-2005年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论文数分类统计
注:统计数字包括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
 
二、结果分析
 
1.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内容的分析
(1)研究层次深化。有学者从宏观上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整体研究,也有学者从不同层面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如从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方法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细化的分层次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4年CNKI收录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章,仅涉及以上提及的4个方面,2004、2005年的研究分别涉及到11、12个方面。
(2)研究角度多样。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以本学科理论为支持介入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试以表2说明研究角度的不同侧重。
 
表2: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不同学科侧重与代表篇名
学 科
研究侧重
典型代表篇名
教育学
价值观培养途径、策略;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与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探析》;《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矛盾的教育对策》
心理学
价值观成因;价值观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伦理学
道德价值观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对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哲 学
东西方思潮对价值观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对儒家文化与21世纪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些思考》
传播学
网络、媒体、时尚等文化传播对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之研究》
社会学
价值观调查;价值观演变的社会分析
《上海青年价值观念调查分析报告》;
《对陕西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政治学
政治价值观
《海峡两岸青年政治价值观异同比较》;
《青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学科视角的研究并不是绝对的,多学科混合交叉研究取向明显。从本学科视域出发借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或把本学科研究方法移植到其他学科的研究并不鲜见。专业术语的借用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研究对象范围狭窄。青少年群体包括青年学生、农民、工人、教师或知识分子、干部、军人。但统计显示,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对象虽涉及不同群体,较之青年学生的研究,却还相当稀缺,见表3:
 
表3: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对象分类统计
对 象
学 生
农 民
军 人
教师或知识分子
工 人
干 部
论文数
912
9
5
28
2
3
比 例
71.8%
0.7%
0.4%
2.2%
0.2%
0.2%
 
有些群体如青年农民工根本没有涉及。检索显示只有2005年有两篇文章(《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谈及农民工的价值观,且两篇文章篇名、内容相同,文中也并未专门探讨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而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研究当中,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占到94.2%,中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文章仅有5.8%。研究对象的局限致使对某个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认识不全面或者留有空白。甚至“在一些研究中常常把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随便外推到所有的青年身上,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夏凌翔:《我国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研究述评及构想》,《青年探索》2002年第2期)。
(4)对策研究简单。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一般会涉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对策、方法。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文献提出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有三个特点。首先,重视程度高可操作程度低。文章多会提及 “重视理论研究”、“加强价值观教育”等对策。但少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法。重视之后还是重视,加强之后仍要加强。没有指出具体的方法路径。其次,重复对策多创新性对策少。文章提出的对策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对策无非是加强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建立高素质教育队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新性对策缺乏。再次,问题罗列多方法路径少。有些文章名为对策研究,实际上只是对青少年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再次罗列,并没有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2.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方法的分析
(1)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在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有三个比较纬度。一是国内地域比较研究。其中又可细分为中西部比较、大城市间比较、港台大陆间比较。其中中西部青少年价值观比较研究较多,已经检索到审美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比较。二是中外比较研究。如中日、中俄、中法、中美、中德、中巴(巴西)等国家间的比较。在不同国家比较中反思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三是跨时期比较研究。如在调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时,不少学者采用了某一时间段内的追踪调查比较。还有文章比较了改革开放后20年间不同阶段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同。另外还有篇数较少的其他类型比较研究,如大学生价值观系统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民族间比较等。
(2)理论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将认识结果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对该领域文章进行归纳分类,可以看出青少年理论研究有如下四种类型:一是理论经验总结。也就是通过总结、分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升。二是历史人物价值观理论。从研究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价值观出发,提炼对青少年有有益影响的价值观理论。三是东西方价值观理论的梳理。即探求中国传统思想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当代价值或从西方思潮中寻找有益借鉴抑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发掘经典作家对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的论述。四是思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涉及的某些概念、教育规律、结构进行推敲、论证。
(3)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达到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在二次检索中输入“调查”对实证研究论文的数目做逐年统计后,发现1994至1998年段实证研究经历一个短暂的低潮,之后的1998至2005年段则大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
 
 
 
通过对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章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论文使用问卷调查得到数据,而少数则利用二手调查数据分析。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的论文,在交代研究方法、问卷设计、量表使用、数理统计、信度测试等方面较规范,有学者使用模型进行操作性实验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的分析。如兰刚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表层结构研究》(1996)。而其他学科多数文章只是对问卷进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
3.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的综述及分析
对青少年价值观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文献检索中找到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综述8篇(除去同篇名同内容的文章一篇,会议综述不包括在内)。有青少年人生价值观、体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综述。综述类型主要是叙述性综述(如《当代美国青年“新领”价值观述评》,1996)与评论性综述(如《我国当前青年政治价值观的述评及构想》,2002)。部分文章没有在广泛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评论,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极其正确导向述评》(1998),仅通过某校的某项调查数据就得出结论并推而广之到当代大学生。2000年前的综述或多或少的都有这种倾向,这恐与20世纪计算机网络欠发达,手工查阅资料范围有限有关。所有综述均未界定研究时间跨度,题目大都冠以“当前”、“当代”。总体来讲,该类综述只是局部把握了青少年价值观领域观点、方法、理论、数据,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4.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
(1)研究热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90年代中期以来的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解答新问题中探索前行。
热点一:市场经济与青少年价值观。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变革产生双重影响,一时间关于市场经济与青少年价值观的探讨热起来。1994年相关文章29篇,占当年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篇数的34% ,一直到持续到今天有关探讨仍很多。
热点二:全球化与青少年价值观。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全球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便成了研究的另一焦点,1994年至2000年CNKI中未找到有关文章,而从2001年开始文章便陆续出现。
热点三:大众文化现代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从研究统计中可以看出,2000年前相关文章寥若晨星,而后的文章却大量出现。这与21世纪后,网络时代来临,大众传媒无处不在,流行文化不断涌现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冲击不无关系。
热点四: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日渐严峻,引导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998大学扩招年以前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较少有文章谈及青年的职业或择业价值观,1998年后学界已开始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图2所示:
 
 
 
(2)某些热点研究的共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价值观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学术争鸣中对一些问题却能达成大体一致的看法。
首先,肯定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所以受到普遍重视的三点原因:传统价值观内化程度不深的青少年对西方价值观更敏感,更易于接受,如何保持有个性的价值观是值得探讨的;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面对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及多向性,哪些东方传统该发扬,哪些欧美国家教训该吸取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学者普遍认为青少年主导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多数青少年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有较高的爱国热情;认同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发展持乐观态度。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少年价值观呈现的不同以往的某些特点学界也有共识。第一,价值观由一元走向多元,价值评价标准也由绝对走向相对。“他们非常重视自我感受、判断和体验,从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以群体取向的形式表现出多样性”(旷勇:《目前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及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第二,价值目标更趋务实,绝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弱化。有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数据进行分析,认为青少年总体上没有放弃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更倾向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利与义兼顾。第三,心理因素造成的价值观问题日益增多。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心理问题的背后通常存在着价值冲突。
再次,青少年价值观演变的原因。对青少年价值观演变的原因学界能够达成共识的有如下几点:第一,经济体制的转轨是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与利益、等价交换原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第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推动下,不同国家、民族在相互交流、协作、竞争必然导致价值观的碰撞。第三,当代青少年自身的弱点。“由于独生子女多,父母呵护有加,导致青少年判断是非和选择能力不强,以致在复杂社会现象面前感到失落、困惑和迷惘”(夏清锦:《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不健全。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
 
三、结论与讨论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巨大变迁,社会价值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深刻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也为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在统计中,难免存在一定误差,但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成果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出青少年研究的进展、趋势、不足。
12年来学界的研究始终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既实证调查了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了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又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发展与青少年价值观变迁的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果。理论界对青少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的细化研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而在学生群体中又尤为重视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学生及其他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研究缺失。而面对青少年价值观五光十色的变化,学者们的教育对策却略显苍白。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无须多言,学者们仍旧任重道远。
 
作者:石勇、刘燕(华东师范大学)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