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类型

发表日期:2023-04-14作者:郑浩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共青团中央

  在进步主义教育课程理论视域下,学校课程建设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在课程建设的导向上需要平衡个体直接经验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矛盾,把活动作为解决该矛盾的重要途径。具体到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由于少先队是我国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因此有着特殊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特别是内嵌于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之中的学校少先队,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要在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更是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要在党的少年儿童事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少先队活动课程要更加关注和处理好普通教育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协助完成科学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聚焦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聚焦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换言之,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普通教育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需要协调的特殊矛盾,其重要性已经超出个体直接经验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教育需求与政治需求、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构成了分析少先队活动课程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以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为导向,把教育需求、政治需求、学科逻辑、心理逻辑作为坐标,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划分成四个逻辑象限,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形成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逻辑架构。

  在该架构中,纵坐标代表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逻辑,底端和顶端分别代表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横坐标则代表课程需求和建设导向,左边代表党要求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政治导向,右边代表学校普通教育教学对少先队活动课程提出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是纯教育导向。由此,少先队活动课程可分为四种基本的类型。 

  第一象限由学科逻辑与教育需求组成,代表学科知识型少先队活动课程。学校的主责主业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校工作的最重要标准。因此,服务学校教学工作就成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应有之义,有时学校管理者也会将少先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贡献度作为考核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科知识型少先队活动课程按照“课程思政”的原则,从融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接受政治教育的同时,巩固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类课程包括少先队的科技主题活动、文体教育活动等。 

  第二象限由学科逻辑与政治需求组成,代表政治理论型少先队活动课程。该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少先队活动课程按知识逻辑进行编排,目标主要是系统地向少先队员讲授政治常识,从而进行政治认知启蒙教育。这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 AI、VR 等先进教育技术,通过声光影像等全面立体地呈现少先队的政治理论知识。这种课程的教学除了依靠教师的讲授外,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式、互动式、翻转式等教学模式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第三象限由心理逻辑与政治需求组成,代表校外政治型少先队活动课程。在现代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开始改变以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鼓励课程和教学回归社会、面向生活。该类课程基于少先队开展校外活动的教育传统和“想象力是沟通感性与知性的桥梁,是我们认知世界与获得知识的基础”的理论认识,通过挖掘校外场馆政治教育课程资源来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此类课程是少先队历史最悠久也最具品牌特色的课程,如开展研学活动,举办夏令营,组织学生走进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基层党群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利用社会资源,使抽象的政治启蒙、红色基因传承与学生个体经验、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四象限由心理逻辑与教育需求组成,代表协作学习型少先队活动课程。此类课程的重点在于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特别是各种协作学习方式的使用,如合作调研、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协商等,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又有利于强化少先队的凝聚力,促进少先队组织建设质量的提升。 

  原载 郑浩:《新时代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逻辑架构和路径选择》,《少年儿童研究》2021年第8期 

  摘编 朱婧薇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