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符号:精神领袖与平民英雄的双重话语体系

发表日期:2023-02-28作者:朱婧薇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

 政治符号:精神领袖与平民英雄的双重话语体系

 

少年儿童研究所 朱婧薇

 

雷锋的出现是历史中的一个偶然事件,而领导人和主流媒体重视、宣传他的事迹,最终凝练成为雷锋精神,进而影响一代代中国青年,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已然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国家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导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此时,民众刚从旧社会中解放出来,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普遍具有建设国家的意愿。雷锋精神的提出和雷锋形象的塑造重在诠释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理想人格的期望,又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1.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兴起

雷锋的形象汇聚了精神领袖与平民英雄的双重特质,他的人生经历和优秀品质能够使青年产生心理共鸣。1963年可以被称为“雷锋年”师永刚,刘琼雄.雷锋:1940—196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18.3月2日的《中国青年》集中刊载了多篇宣传雷锋精神的报道和领导人题词,其中包括最高领袖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题词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一版,新华社在同一天发出通稿,号召全国人民以雷锋为榜样,向雷锋学习。毛泽东写下的题词尽管简短,但是寄托着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深厚情感,他与秘书林克的一段谈话道出了号召民众学雷锋的初衷:“学习雷锋不只是学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师永刚,刘琼雄.雷锋:1940—196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0.。在毛泽东看来,雷锋精神的核心在于品德端正,并持之以恒地为人民服务。当时,党和国家的其他重要领导人也高度肯定了雷锋精神的价值,例如周恩来在题词中将雷锋精神的内核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风采[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62.。周恩来强调阶级立场的重要性,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和社会风尚,也为民众理解和学习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                                                                                                                                      

文艺界人士同样关注到了雷锋的事迹,他们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时间,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和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便是其中的代表。《雷锋之歌》刊于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作者贺敬之在这首诗中将雷锋形象描绘成“共产主义新战士”“阶级战士”“中国革命战士”,饱含深情地赞颂了雷锋的崇高品格。他在诗中提出了一个富有哲思的命题:“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号召青年以雷锋为榜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而同样也是文艺作品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其歌词则采用了更为具象化的表达方式。这首歌由洪源作词、娄生茂作曲,歌词如下: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保卫祖国握紧枪,继续革命当闯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词曲创作到“登上热搜”,只用了半天时间,即1963年3月5日的中午到下午。当时,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团员上午十点接到通知,下午两点要出发参加在天安门的宣传活动,有团员提议,文工团应当唱一首自己创作的歌曲,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虽然时间紧急,但文工团的团员们情绪高涨,圆满地完成了在天安门前的演唱,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学习雷锋好榜样》也一举成名,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

当时的现代传播技术尚未普及,复制文字材料大多是通过拓蓝纸复写两三份,或刻蜡板油印几十份。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首歌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战友文工团的优秀创作和倾情演绎,这首歌的曲调气势磅礴,歌词朗朗上口,具有让听者耳目一新的冲击力。词作者采用“立场坚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保卫祖国”这类明白如话的表述,将雷锋精神从宏大的概念细化为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无形间中拉近了雷锋精神与青年的距离,为歌曲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习雷锋好榜样》能够走进青年内心的深层原因在于,它的出现恰如一根火柴,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雷锋形象兼具精神领袖和平民英雄的双重特质,一方面,他承载着领导人和人民心目中的人格理想,是青年争相学习的榜样,具有个体性、崇高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具有平凡性、群众性和广泛性。歌曲对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的演绎,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应当像雷锋一样,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2.作为政治符号的雷锋精神

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是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都重在强调雷锋精神的政治导向,其语体风格和措辞方式特点鲜明,极具号召力,带有绝对化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这也为雷锋精神的“变异”埋下了隐患。1973年以前,学雷锋活动还没有脱离正常“轨道”,侧重于弘扬“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中‘爱’的层面”师永刚,刘琼雄.雷锋:1940—196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1.。但1973—1976年间,随着“文化大革命”日益走向极端,“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中“憎”的一面被无限放大。此时的雷锋形象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转变为阶级斗争的斗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价值观念湮没了雷锋精神的其他闪光点,已然违背领导人发起学雷锋活动的初衷。这一时期,“钉子”精神在《人民日报》的宣传中出现,用来鼓励群众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重要指示。按正常逻辑来说,引导群众像雷锋一样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是有益于提升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举措,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学雷锋活动被片面地理解为阶级斗争,这对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反而造成了消极影响。

雷锋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解读和传播雷锋精神时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媒体宣传和文艺作品对雷锋精神的解读重在强调政治性,加之社会上下在思想上空前统一,因而雷锋精神的阐释和传播构成了“威权政治下的支配式解读”孙万莲.“官方”与“民间”话语中的雷锋形象——以《人民日报》、互联网相关报道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1.,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向雷锋学习的过程,就是政治符号的权力下渗的过程。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采用这样的传播模式,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一方面,雷锋精神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提升青年的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由于话语权高度集中,学雷锋活动一旦脱离预定轨道,演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随着社会变革,雷锋精神的阐释也发生了转向,逐步从追求政治认同转向社会认同。与此同时,青年的观点更为多元化,社会面对学雷锋活动的态度也逐步回归理性。

原载 朱婧薇:《雷锋精神的文化建构与当代传承》,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0期

摘编 朱婧薇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