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研究所 朱婧薇
一.雷锋精神的传承路径与价值分析
雷锋精神及其形象一直沿着历史演进的内在理路传承发展至今,作为变与不变的统一,雷锋精神可以说是生活的镜子,折射出每个时代的价值追求。2013年是纪念毛泽东为雷锋题词50周年的年份,或许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2—2014年出现了一个研究雷锋精神的高峰。其中总政治部组织部编著的《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刘高平的《雷锋:一个小兵与一个大国》、刘忠和与杨丽坤主编的《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殷允岭的《雷锋传》等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雷锋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内涵进行了深描,彰显出雷锋精神的厚度与张力。同时,著作《雷锋:1940—1962》还为研究者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即将问题意识由“雷锋精神是什么”转向“雷锋精神如何发展至今”,这样一来,雷锋精神的传承路径与价值分析研究便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与之相近,不少学者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梳理雷锋精神及其形象在不同媒介环境中多面而复杂的呈现形式,进而肯定了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并结合实例对当下的公众争议做出有力回应。例如《“官方”与“民间”话语中的雷锋形象——以<人民日报>、互联网相关报道为例》《<中国青年报>关于“学雷锋”活动报道的框架研究》《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等文章,紧密围绕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解读,并将相关影视作品和网络中涌现出的材料纳入考察范围。在新旧观点的碰撞与承继中,学者提出雷锋精神“变中之不变”的永恒价值在于,能够指引民众正确处理个人奉献与集体进步的关系。同时,学者还关注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弘扬雷锋精神对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这为我们从学理上探究雷锋精神及其形象的塑造延展出新的学术空间。
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发展为聚合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要素的统一体。我们从主流媒体的书写、文艺作品的演绎,以及网络空间的公众讨论中,都可以感受到雷锋精神及其形象正在更多地从历史记忆转向现实生活,着力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雷锋精神在民众心中的印象不再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道德高峰,而是普罗大众都可以身体力行的精神标杆;“向雷锋同志学习”不仅是一句口号,学雷锋活动同样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雷锋精神与学雷锋活动相辅相成,从理念阐释到实践活动的发展都紧扣时代主题,并与志愿者行动紧密结合,从而拓展出新的研究视域。其中热点问题集中在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的比较和传承关系上,特别是如何发掘雷锋精神的教育价值,以及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发展,等等,典型的学术议题是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关系研究。更进一步说,志愿者服务继承了学雷锋活动中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核,雷锋精神作为支撑志愿者服务的理论来源之一,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印证了雷锋精神在公众认知中的强大感召力,诠释了雷锋精神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以更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地融入当代生活。
二.现代性问题与雷锋精神的赓续
在一次次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雷锋精神作为“超越资本逻辑的精神选择”(田鹏颖,单旖旎.超越资本逻辑的精神选择——兼论雷锋精神的永恒魅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3):1.),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的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提供了理论源泉。但是,在由复杂现实建构的公共生活中,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也常常受到质疑。一方面,雷锋精神作为道德标杆,其蕴含的超越个人主义局限性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一直在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贡献着智慧;另一方面,公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然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冲击,雷锋精神也随之被视为遥不可及的道德理想,透着不合时宜的傻气。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性问题在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变迁中烙下了印记,现代生活的断裂性为我们弘扬雷锋精神设置了“路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现代生活的断裂性可以被理解为,现代都市生活同传统乡村民俗的断裂;从生活品质的角度出发,则可以被理解为现代生活固有的碎片化同前现代生活的总体化的断裂。总之,“正是现代生活的碎片化的断裂特征,使得它同传统的整体的有机生活发生了断裂”(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现代性基本读本:上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9.)。雷锋精神的传承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承载着民众理想的红色文化基因,它既是源自历史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因此,雷锋精神的赓续应直面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让历史积淀内化于当代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引导公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优秀范本。当公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走向时,国家亟须一种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辐射力的精神对其进行规制、整合与引领。
三.雷锋精神传承的三个阶段
雷锋精神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详细考察其传承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事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第一阶段,雷锋精神的阐释主要由国家层面完成,雷锋形象作为政治符号,兼有精神领袖和平民英雄的双重身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为第二阶段,随着社会风气变革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雷锋精神的宣传也展现出多面向的特点,逐步从政治认同走向社会认同;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第三阶段,公共生活与雷锋精神的联系更为紧密,学雷锋活动向常态化方向发展。下文中将详细展开论述。
下文中笔者将分别选取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传唱过程,雷锋精神在影视和网络媒介中的传播,以及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的关系问题为例证展开论述。选择上述例证和关键议题的理由在于,《学习雷锋好榜样》是传唱度最高、传播面最广的一首宣传雷锋精神的歌曲,可以集中展现第一阶段的雷锋精神及其形象塑造的内核。而雷锋精神在影视和网络媒介中的传播,则采用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态,通过现代介质,公众对雷锋精神的不同看法也得以更为直观的呈现出来。此外,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的关系问题,是探究雷锋精神当代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议题,值得我们细致梳理其理论源流和实践活动材料,以进一步深入阐释雷锋精神的要义。
原载 朱婧薇:《雷锋精神的文化建构与当代传承》,《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0期
摘编 朱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