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父教研究(4):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发表日期:2011-02-1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父亲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认知、思维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

另外,有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语言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由父母共同照顾的比由母亲单独照顾的语言发育进程的得分较高;在核心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父亲性格内向孩子就可能缺少一半的语言刺激。

孩子缺乏父爱会阻碍认知发展。据专家观察:至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的两年后,其认知能力与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存在差异。突出表现为他们在方块设计、走迷宫和算术等智力测试中落后。完整家庭孩子的情况也并非千篇一律,这与父亲和孩子接触的密切程度有关。

2.父亲对孩子情绪表达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专家们研究发现,父亲不经常给婴儿洗澡或穿衣.那么当婴儿与陌生人单独待在一起时,哭泣的时间便越长。婴儿的父亲如果是积极的育儿者.那么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就比较友好。孩子的父母如果分担育儿责任,那么孩子便习惯于父亲或母亲的离去.他对自己和父母的分离不感到害怕,乐于接受父母中的一位或者陌生人。

由于男性与女性行为方式的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亲抱起孩子时,动作往往非常温柔,可很多父亲却和孩子玩得更“疯”,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更高程度的兴奋。有研究表明,婴儿在两个月大时,就能分清过来抱他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是父亲来了,他会全身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准备和父亲“疯一场”。这种外在刺激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

另外,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某些个性弱点。如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等。父亲则不同。显示出的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强等男性特征,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所言:“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3.父亲对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影响

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亲能积极地参与抚养活动,许多婴儿在1岁末都能与父亲形成安全依恋。兰博(Lamb1981年关于父亲作用的经典研究发现,父母在婴儿的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可能比父亲更多地拥抱、抚慰婴儿,和婴儿玩一些传统的游戏,更关注婴儿的需要;父亲则更可能提供一些好玩的、强度较大的身体刺激,发起儿童喜欢的不同寻常的游戏。尽管大多数婴儿伤心或害怕时需要母亲的陪伴和安抚,但父亲仍是他们喜欢的玩伴。我国学者李维认为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儿童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

此外,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作用会影响到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到儿童性别行为角色的获得,并与儿童性别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父亲向男孩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同时父亲身上的许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来。研究发现,高度男性化的男孩,其父亲在奖惩的宽容和限制上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研究还表明,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对于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曾指出,当女儿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她会把父亲作为生活中关系密切、甚至最为重要的感情联系的纽带,父亲的言行举止往往成为女儿的“明镜”,正是父亲常常会发出具有深刻影响的信息,使女儿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并且使其适应生活的独立感和自信心也日益增强。

 

注:摘编自李霞的《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一文,原文发表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摘编、责编:张纯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