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家庭问题的凸显,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更加广泛开展起来,鉴于传统家训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当今世界对家德家风建设、家国重新整合以及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吁,学者们对传统家训的研究更加热烈起来。有关家训研究的论文大量出现,其中
1.研究主题进一步扩展
第一,该阶段对《颜氏家训》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剧增态势。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共计57篇,占该时间段传统家训研究论文总数的26.51%。研究内容方面,研究者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1)对《颜氏家训》基本思想的解读。解读视角众多,尤其是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涌现出了很多论文,如《〈颜氏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意义》(2006)等。(2)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的启示、意义的文献也较多。如《〈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2002)、《〈颜氏家训〉对儿童教育的意义》(2008),可见学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借鉴传统家训思想为现代教育发展所用。(3)对《颜氏家训》与国外家庭教育名著的比较研究,有《〈颜氏家训〉与〈母育学校〉比较研究》(2004)、《〈教育漫谈〉与〈颜氏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较》(2005)、《〈颜氏家训〉与〈儿童教育讲座〉的比较研究》(2005)三篇。
第二,对家训的个案研究范围扩大。曾国藩家训思想研究依然是热点之一,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3),相对全面的介绍了曾国藩家训思想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启示意义。较90年代以介绍曾国藩家训史实故事和教育理论为主研究论文,该阶段研究重心已经转移至分析曾国藩家训的当代价值此外,亦有对《朱子家训》、《袁氏世范》等家训范例的研究,如《〈朱子家训〉的现代文化教育功能》(2008)、《〈袁氏世范〉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2005)等。另有少许论文选取司马光、孟母、范蠡等人的家训作为研究个案加以探讨,如《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2001)、《孟母家教原则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08)、《范蠡治家思想浅探》(2008),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训研究的成果,显示了此期家训研究者们选题的多样性。
第三,断代家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尤以对唐宋时期家训的研究最为热门,这与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家训的成熟与繁荣阶段有关。另外,这一阶段断代家训研究论文有了更多的分析成分,研究者们开始注意把某一时期的家训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背景联系起来。
第四,传统家训的现代启示及意义研究。从伦理、德育入手探讨传统家训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类的文章依然很多,这与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是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是一致的。然与90年代侧重研究传统家训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21世纪的道德文明等较为宏观、抽象问题的启示、意义不同,此期研究者更多从微观、具体出发,探讨传统家训德治理念对当代家庭道德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个人品德建设等方面启示和意义。诸如《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当代功用》(2004)、《中国传统家训对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启示》(2008)等。
第五,传统家训起源、功能、特点、发展历程研究。此期,关于传统家训的起源,又有学者提出了异同,《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2000)提出中国家训的起源归根到底源于上古之时人们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家训的起源和功能——兼论家训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2004)认为,尧舜是中国家训的创始人,开创帝王家训的先河。此外,《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2002)、《中国古代家训的价值取向初探》(2005)对中国古代家训历史沿革、主要功能、价值取向等问题作了分析。可以说,此期经过研究者们的研究,我们对传统家训的基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六,传统家训通论研究。此期通论性质的家训研究论文数量不在少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研究论文都是从比较新颖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家训进行研究的。
第七,书评。传统家训研究专著的发行,带动了一些研究者撰写相应的书评。徐少锦、陈延斌编著的《中国家训史》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出发,清晰勾画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对家训中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重要原则、具体方法以及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是我国第一本真正的家训研究专著。该书一经问世,便有读者撰文对该书加以评论,如《传统家训研究的补白之作——读〈中国家训史〉》(2003)、《新故相资而新其故——读〈中国家训史〉》(2003)。另有《家法族规与传统文化研究——读〈中国的家法族规〉》(2006)从文化视角对费成康主编的《中国的家法族规》进行评论并对家法族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书评的出现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中国传统家训本身及其研究著作的了解。
2.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更加注重从多角度考察分析传统家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视角下的传统家训研究主要有:(1)从伦理学视角切入研究传统家训的文章大量涌现,这主要得益于传统家训中的伦理教化的原始资料非常丰富,如王长金的《传统家训的德育观》(2005),2007年传统伦理思想研究者戴素芳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分别探讨传统家训所蕴含的伦理教育、人生伦理、消费伦理、政治伦理等理念。(2)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家训研究,如《中古家训的社会价值分析》(2006)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中古家训的价值与影响,还有硕士论文《由〈颜氏家训〉看南北朝社会》(2007)等。(3)经济学视角下的传统家训研究,如《宋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2002)、《略论宋代社会经济观念的变化在家训中的反映》(2007)、《宋元明清时期家训中的理财思想及其经济性质》(2007)都是在经济视角关注下分析家训中的经济理念。(4)从语言学角度探究传统家训尤其是《颜氏家训》。如《<颜氏家训>语气词的基本面貌与过渡性质》(2006)、《从<颜氏家训>看骈文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2006)、硕士论文《〈颜氏家训〉句法研究》(2008)等。这些论文对语言学研究贡献较大,但在教育学、史学等方面意义不大。(5)生态学视角下的《论清代族规家法保护生态的意识》(2007)。(6)随着对女性史研究的重视,从关注女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女训的论文也增多起来。如《中国传统女训的当代审视——以班昭〈女诫〉为例》(2001)、《中国古代女训的精华及其当代价值》(2005)运用举例归纳的方法总结了传统女训的内容;硕士论文《中国古代女训中的女性道德教育研究》(2007)和《宋代家训中的妇女观研究》(2008)更是在依据史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中古女性的道德教育、宋代女性的生活状况。
3.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突破
此期传统家训受到了更多研究生的青睐,他们选择这一主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带动了传统家训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突破。主要表现在:(1)综合法的运用。如博士论文《中国传统家训研究》(2005),研究过程既注意表面现象的揭示,又注意内在原因的探究;既注意总体分析,又注意个案研究;既用解剖的方式分时段解析,又用通论的方式进行总体把握。(2)比较研究的方法。该阶段运用比较研究法的论文较多,不同研究者选取不同的比较对象或从纵向或从横向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如前文提到的《颜氏家训》与国外家庭教育名著的对比研究;硕士论文《论宋朝家训》(2006)比较了宋代人和现代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异同;博士论文《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2004)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与唐三个时代家训进行了纵向关照,对同一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家训也作了横向比较。(3)量化分析的方法。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该方法仅在博士论文《唐宋家训研究》(2007)得到运用。该文对唐宋家训文献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从家训作者的身世、家训的主要内容、家训的体裁方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数字化分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地对唐宋家训有着初步的清晰的认识和了解。(4)系谱学方法。这一比较新颖的方法在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家训的系谱学》(2007)研究中得到应用。作者运用系谱学的方法和原理来研究家训形式上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总而言之,此期在传统家训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方法运用的意识已经加强,已经有了主动探索、勇于尝新的特点。
注:摘编自王帅的《中国传统家训研究30年》,原文发表于《中国家庭教育》2009年第2期。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