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孝文化研究(2):孔子论孝道

发表日期:2012-04-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爱人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是实行仁德的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孝悌是实行仁者爱人这一思想的关键。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这是孔子就如何孝顺父母的一个最全面的论述。

如何事生呢?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高兴,甚至顶撞、父母,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不让他们做事情,有酒肴让他们吃喝,也不能算做到了。要,要经常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愉悦的面色,要有真诚喜悦的态度对待父母,才算是。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为自己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是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有所疾病,而让父母担忧,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在古代的条件下,出远门很辛苦,不安全,为父母的会担忧,就是常言说的儿行千里娘担忧;另一方面,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边尽孝道。当然,为国家尽守职,又当是另一回事,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和若干事例。

事生还应该友於兄弟,兄弟之间的友爱使父母感到宽慰和开心,也是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弟弟要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弟,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在周代丧葬有一套严格的礼的规定,社会不同等级和不同阶层的人葬礼是不同的,孔子强调丧葬之礼必须合乎与死者自身的身份相当的礼的规定来下葬,才算合乎礼。如果死者的儿女违背了礼规定来安葬自己的父母,那就是不,这就是葬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有一次,宰我向孔子提问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主张三年之丧的原因,是因为儿女生下来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而三年之丧是普天下都是如此的,难道宰予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所以,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不应重形式,而应该重实质。

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宜先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时候祭祀?怎样祭祀?都有严格的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了。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论语·子张》),要真诚,要做到事死如事生,祭礼祖先时就像他们真在那里一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别人代替祭了也等于没有祭,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孔子不多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如何对待事人事鬼的问题上,孔子更重视事人事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的事情都还没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在这里说明了生重于死。孔子一方面强调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赞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乎黻(音弗)冕(《论语·泰伯》)的态度。大禹吃粗糙的饮食,却把祭祀祖先和鬼神的祭品准备得丰盛;他穿很孬的衣服,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孔子说,我对大禹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这说明孔子很重视祭祀。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也。(《论语·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儒家提倡慎终追远的一种文饰而已。老死曰终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

父母年老体衰、多病,这是人生历程的普遍规律。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了,就是说,作儿子的要能继承父志。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让这句重复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去爱人爱物,使社会达到和谐。在父子之间,父亲要仁慈,儿子要孝顺,就是父慈子孝。在兄弟之间,兄长对弟妹要友爱,为弟的对兄长要恭敬,这就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是父子之间相互承担的义务,兄友弟恭是兄弟之间相互承担的义务,朋友之间相互信任是相互之间的义务。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遵守社会的规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注:摘编自万本根、陈德述《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原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网20092月。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