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孝文化研究(5):《礼记》中的孝道思想

发表日期:2012-04-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仪礼》取得了的地位,而关于礼的一些,只是的附属材料,到了东汉经过增删,形成了85篇本和49篇本。85篇本,为戴德所辑,称为《大戴礼记》;49篇本,为戴圣所辑,称为《小戴礼记》。后来,郑玄对《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释,从此,《礼记》才独立成书。《礼记》中包含有儒家非常丰富的关于的内容。

《礼记》中讲孝道,除了重申立爱必自亲始大孝尊亲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年之丧以及种种祭祀方式之外,重点强调:

1.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大提高了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之东海而准,推而放之西海而准,推而放之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祭义》)从曾子的这段话中看出,他把描写成为充满宇宙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性的存在物

2.把与政治结合起来,与事君、作官、作战等国家行为结合起来了,拓展的内涵和外延。曾子说: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祭义》)这五种情况都称为非孝。这五不孝中没的事亲,其核心是事君。这与善事父母为孝的内涵有了很大扩展。还说: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有必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同上)曾子认为,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五种措施中,贵贵,近于事君;贵老,近于事亲;敬长,近于爱兄。把孝悌纳入管理国家的措施之中。

3.特别强调贵身、全体是的重要内容。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祭义》篇记载了曾子学生乐正子春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乐正子春不小心伤了脚,脚已经好了之后,还数月不出门,而且忧心冲冲。他的学生问他,为何这样。乐正子春回答说:你问得好,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三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危也)。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顷(跬,kuǐ)步,一举步。一举步就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现在伤了脚,忘记了孝道,所以心里感到忧愧。为了尽孝,在走正道不要走邪道,过河要乘船,不要游水,不要把自己的身体走危险的地方去。为了尽孝道,邪恶的话不要说,说话要的礼貌,忿恨的言语就不会及于自身。不伤身,不辱身,就可以称为

4.最后,曾子还在养、敬的基础,提出了。对于父母“……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还说: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另外,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义。(《祭义》)

 

注:摘编自万本根、陈德述《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原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网20092月。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