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的儿童没有个人积蓄
“本次理财教育现状调查”显示,83.3%的少年儿童拥有一定数额的个人积蓄,其中17.5%在5000元以上,28.2%在1000至5000元之间,37.5%在1000元以下,后面两种情况合计达65.7%。可见,在拥有个人积蓄的少年儿童中,多数在5000元以下。在个人积蓄为5000元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平均数约为1573.93元。可见,在拥有个人积蓄的少年儿童中,多数在1600元左右。
调查显示,虽然有17.5%的少年儿童拥有5000元以上的个人积蓄,但同时也有16.7%的少年儿童没有个人积蓄。可见,在个人积蓄的数量上,少年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群体差异,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少年儿童在个人积蓄数额上差异明显。
首先,在本次调查的少年儿童中,年龄越大的,个人积蓄的数额也越大。调查显示,五年级少年儿童中拥有5000元以上个人积蓄的比例高于四年级,四年级高于三年级;而五年级少年儿童中没有个人积蓄的比例低于四年级,四年级低于三年级。由此可见,少年儿童个人积蓄的数额首先与其储蓄或存钱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年龄越大的儿童往往参与储蓄或存钱的时间也越长,储蓄时间越长自然积蓄数量也越大。
其次,在本次调查的10个城市中,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的少年儿童拥有高额个人积蓄的比例越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的少年儿童拥有5000元以上个人积蓄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没有个人积蓄的比例总体上要低于其他城市。所在地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平均收入往往也越高,家庭的总体经济状况往往也越好。这意味着在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少年儿童从家长、亲戚朋友等那里获得金钱的机会和数量更多,他们可能有更多的钱用于储蓄。
2.压岁钱和个人积蓄增长明显
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传统习俗,绝大多数儿童(97.5%)都能够获得压岁钱。儿童个人积蓄是用儿童名义积累起来的金钱,我国有大约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拥有个人积蓄。压岁钱和个人积蓄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富裕”程度。从纵的方面看,我国儿童十年来财富不断增加,从拥有千元以上存款数额的儿童数就可以看出,2010年千元以上个人存款的儿童近一半(49.8%);从横的方面看,儿童实际财富数量差异很大,可以压岁钱的具体分布得出印证
3.儿童个人存款的一些细微特征
存款是儿童个人财富的保管、储存方式,对于暂时不用的结余,不少儿童采取个人收藏方式,而不愿意存入银行。对于花不出去的零花钱,2%的少年儿童会想办法花掉,53.9%会放在家里存起来,18.4%会存银行,25.7%会将其交由父母管理。当然,这里的存款除了儿童自己主导下存入银行之外,主要是家长以儿童的名义存入银行的。这样看来,儿童个人积蓄与存款属于不同概念,前者包含后者。
其一,我国拥有存款的少年儿童略高于没有存款的,分别为51.2%、48.8%,其中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59.8%、41.3%;小学生多于初中生,其中小学低年级为51.1%,高年级为58.5%,初中生为44.1%;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59.1%、43.5%;女孩略多于男孩,分别为53%、49.1%。
其二,在拥有个人存款的少年儿童群体中,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较明显。从具体数额看,儿童存款数额主要集中在500-2999元之间,占38.2%,其中城市为38.6%,农村为37.5%;500元以下低积蓄人群中农村占主体,为50.9%,而城市只有28.7%;拥有3000元以上较高存款数额城市为37.8%,农村为11.5%,其中5000元以上的小“富翁”,城市为22.9%,农村为6.5%。
其三,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也表现明显。500-2999元之间独生子女为39.7%,非独生子女为36.1%;500元以下者,独生子女为26.9%,非独生子女为51%;3000元以上独生子女为33.4%,非独生子女为12.8%,尤其是10000元以上者,独生子女为12.4%,非独生子女为4.3%。
注:摘编自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银行联合进行的“中国城市儿童理财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