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儿童的财富状况与理财教育研究(12):儿童理财教育的概念分析

发表日期:2012-06-23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理财教育的核心词是理财。理财(manage money mattersadminister financial transactions)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将其理解为治理财物之意,《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孔颖达解释为:“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我国现代理财一词,最早见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随之理财教育也应运而生。理财教育的核心是理财,而理财的核心无疑就是财富,对于财富可谓见仁见智,许多人都在心中追求着自己的理财教育。但是,科学的理财教育必须厘清相关概念,澄清概念使用中的一些误区。

与理财教育有关的概念较多,诸如金钱观教育、消费教育、财富教育等,这些概念近些年才被理财教育所替代。从本质上说,这些概念都可以涵盖在我们所谓的理财教育之中,但由于称谓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理解理财教育,其核心在于要厘清财富与教育、消费与教育之关系。

1.财富的形态及其教育意蕴

理财与理财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财富,不对财富做准确理解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理财教育观念。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用财富一词,如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实物财富、虚拟财富。但财富的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早期的经济学者中,重商主义者曾将金银货币当成财富的唯一形态,增加财富的方法就是贸易上的出超;重农主义者则认为只有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工业品和金银金属等都不是真正财富。后来,无论是亚当·史斯密的《国富论》,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都认为财富来源于人的劳动,财富本质是物质,其前提是其使用价值,即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一切货币形态的财富都是一种假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们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生活上的必需品”,布阿吉贝尔的“只有衣食等物品”,马尔萨斯的“对人类必要的、有用的和适意的物质东西”等等,其实说的都是具备物质存在形式的物质财富。

20世纪中叶以来,市场经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使得财富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虚拟经济的影响与日俱增,也成为人们追求的财富的主导。在理论上,不少经济学家一改主流经济学中将财富定义为物质、有用性(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第一属性、有使用价值才有价值这一传统,认为财富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刘骏民教授认为,与主流经济学相比,“在经济高度虚拟化的当代,情况却完全相反,是否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价值,即市场经济承认其价值,它有没有效用都无所谓。而一项使用价值,一旦失去了市场价值,它就什么也不是,市场经济会无情地淘汰它。”(刘骏民:《财富的本质属性与虚拟经济》,《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在观念上要抛弃将具有物质形态的资财当作真正的财富的狭隘观念,而更加关注财富更本质的属性——价值属性或社会属性的财富。有了这种观念之后,人们所进行的财富的交易、创造以及流动等等经济活动,不只在于它们影响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在于它们本身就直接体现着市场经济中各种行为的目的——价值增值。当财富向着虚拟化方向发展的时候,影响财富的因素也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它取决于其对应的实体资产的状况、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人们对市场的信心、投资心理等,所有这些决定因素是动态波动的,因而往往难以找出虚拟经济的静态绝对价值。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越发认识到劳动之外其他因素对财富创造的贡献。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因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很显然,劳动、技术、管理都创造了财富。因此,在进行劳动创造财富观点的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告诉青少年勤劳致富、艰苦创业与资本致富、技术致富、管理致富等同等重要(赵骏:《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财富形态的时代性与丰富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财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相应变化。我们可能需要跳出传统的单纯看待物质财富这样的观点,将虚拟财富与物质财富看成同等重要。

2.财富的来源及其理财教育价值

财富的本质与其来源息息相关,本质问题回答的是财富之所以是财富而不是其他什么的问题,而财富的来源回答的是,财富是从哪里来,是谁、又是怎么创造的等问题。我们认为,大自然仅仅赋予了人类财富的资源,无论是自然财富、物质财富,还是虚拟财富,都要靠劳动和创造。通过对于财富来源的追溯,可以看到人类的农业、工业增加并增进了财富的效用;商业促进了社会分工,金融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服务业和数字产业不仅仅降低了财富创造的成本,而且直接为我们提供了可以使用的效用。显然,财富的来源既包括生产性活动,还包括经营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如果把上述财富的来源进行分类,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第二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是与自然资源无关但是能够给人类带来效用的服务或者主观创造活动。

从财富创造的形式难以看出它们在结果上的区别,但现实中人们拥有的财富差异是巨大的,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甚至不名一文。

为什么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就人类财富来源的三个层次而言,相对应的人类创造的财富也可以区分为三个级别的财富创造活动。

首先是最高级别的财富创造活动,即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实际上最高级别的财富创造形式是对原有资源的认识、发现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要真正科学地分配财富,牛顿、爱因斯坦,甚至那些古代的航海家都应该是最大的富人。因为他们为人类财富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级别的财富创造活动是同人类与资源加工相联系的经济活动。既然财富是可以用来交换和比较、贮藏的经济价值,那么任何参与生产、流通、保管、运输的生产要素,只要在增加商品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商品的效用,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有局限的,他们只承认劳动本身,实际上物化劳动、技术、管理、资本运作等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活动,也是财富创造的方式。第三种财富的源泉是重点,那就是人类主观的思维活动。财富的存在首先离不开人们的认知和评价,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个客观财富的评价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认识水平、技术进步、社会风俗、习俗、风尚、思想观念的变化所造成的。

总之,如果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上述三种财富创造方式可以发现,原来人们一直看重的物质生活方式、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财富历史当中却不过是最低级别的创造方式;而探险、探索、科研等这些创造性活动,对自然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类财富的增加却远远超过一般的生产活动。而且随着人们心理性、意识性和社会性需求层次的提高,凝结在整个财富中物质财富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非物质财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会发现社会服务业、人们的主观思维所创造的财富活动的价值会远远超过物质生产活动(21世纪网:http//www.21cbh.com/HTML/2008-3-17/HTML_M09WDKEXX3FD_2.html)。

财富是如何创造的,我们怎样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这一问题无疑与理财教育息息相关。这个问题挑战理财教育的价值追求。理财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儿童要创造财富,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如何创造,以及如何更大限度地创造。

 

注:摘编自刘秀英主编的《教孩子学会理财》一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月版。

责任编辑: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