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3):初中少先队全程全员教育模式的内涵

发表日期:2012-05-3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初中少先队全程全员教育”是少先队组织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开展的贯穿初中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它针对初中少先队员年龄特征,充分发挥、拓展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旨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素质教育,九年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整体目标。“初中少先队全程全员教育”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为初中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1.教育内容系统化

整合少先队教育内容,凸显少先队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是保证少先队教育持久、科学、规范、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中以“雏鹰争章”活动为抓手,以“德育与心育一体化”为特色,努力形成分层推进的少先队教育体系。

1)以中队为基点建立少先队教育体系。以中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班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升华为基础,以初中少先队员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迈好中学第一步”、“迈好青春第一步”、“迈好理想第一步”为基本内容,形成初中中队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见表1)。

 

 

 

2)以大队为基点建立中学少先队教育体系。以大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年级为基本单位,以十个“学会”为主要目标,以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教育为主线,初步构建少先队大队教育活动的参考模式(见表2

 

 

 

3)以区域为基点建立中学少先队教育体系。2004年,在市直10所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织编写了《快乐成长》一书,构建了中学少先队“德育与心育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见表3),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2.教育过程自动化

要实现教育过程自动化,必须强化三个环节:

1)队干部自主管理。要强化大队委选举、中队委考评、小队长培训工作。大队委选拔要实行竞选上岗制,通过召开竞选大会,由队员投票选举产生。中队委考评要能为队干部轮换提供依据,要定期组织全体队员对中队委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形成轮换机制。小队长培训要依托少年团校,通过开办专题培训班、开设小队长技能训练小组、新老结对、个别辅导等途径提高小队干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实现少先队自主管理的关键是辅导员转变角色。辅导员应树立民主辅导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并尊重队员的主体地位,努力成为队员的“精神关怀者”和“成功倾听者”。

2)队员自主活动。队员在队活动的发起、设计、组织、实施和反馈的全过程中应始终拥有自主权,真正做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扬州市全面开展了少先队探究性小课题研究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尊重队员的主体地位和促进队员主动发展,引导队员独立学习与研究。通过自选课题、自定内容、自主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激励,队员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3)队集体自主创新。我们把队工作的主动权下放到中队、小队。从小队建立之初,我们就坚持组队自主化、内容生活化、活动多样化、反馈及时化的原则,积极培养小队的自主能力。“自动化中队”建设则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与集体“争章”活动相结合,规定获得“出勤章”、“卫生保洁章”、“车辆管理章”、“两操两课章”等集体荣誉章的中队方可评为“自动化中队”。

3.教育形式少年化

教育形式“少年化”是指中学少先队的教育活动要符合队员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改变“成人化”和“儿童化”倾向,突出趣味性、思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1)教育形式要有趣味性。初中少先队活动必须遵循少年心理发展及少先队工作规律,寓教育于活动、娱乐中,力求使少先队的教育活动富有乐趣、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教育形式要有思辨性。进入中学后,队员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已不满足于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撷取表面素材,更愿意介入社会,渴望对生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与探究,从中获得感悟。鉴于这个特点,探究性小课题已成为初中少先队活动的一种成功范式。

3)教育形式要有实践性。实践既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教育的灵魂所在。少先队教育要帮助青少年走向自然,走向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少先队教育强调实践性,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4)教育形式要有创新性。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少先队要通过各种形式新颖的活动,广泛吸引队员参与,培养其创造品质。

4.教育管理一体化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少先队教育管理效能,我们在“团队一体化”组织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团队全程衔接教育的整体合力,创造“队为主体、团为核心、以团带队、团队共兴”的中学少先队教育管理新格局。

1)队员全员全程一体化。把初中少先队员离队时间从初二推迟到初三,使少先队成为初中阶段唯一的全员性、全程性的主体组织,保持初中组织教育的完整性。

2)团队组织建设一体化。在强化中学少先队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使团队组织双向延伸、协同教育,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团组织的发展对象,优秀队员入团后仍保留队籍,担负起“团带队”的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团组织,初一建立团小组,成立年级团支部;初二、初三建立中队团支部。在初中各年级建立团队组织交叉并存的组织建设网络,达到“强队建团”、“强团带队”的双重目标。

3)团队教育活动一体化。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新世纪我能行”、“养成道德好习惯”等体验教育活动,举办少年团校,普及共青团知识,开展团队联合举办的“争章推优”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初中团队主题教育系列,保持团队教育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4)团队领导一体化。市、县级团委建立由团委少年部、学校部、组织部共同组成的􀀁初中团队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初中团队工作由少年部专管。在学校,初中团队工作实现一元化领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任团委(总支)副书记,负责抓好队的建设和加强团员教育管理的双重任务。在基层,已入团的少先队干部兼任初中少先队支部或小组干部,担负全团全程带队的任务,从组织上保证团队共兴目标的实现。

5)校队工作一体化。学校党政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校长(书记)任少先队荣誉辅导员,政教处和团队干部合署办公。有条件的学校,团委书记兼任政教处副主任,大队辅导员兼任政教主任助理。在班级里,班队干部合一,中队长兼班长。在教育内容上,将少先队组织教育与学校的学科教学、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有机结合,实现素质教育与少先队组织教育的一体化。

5.教育评价科学化

我们确立了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强化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的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确立了中学少先队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确立了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了具有明显激励作用的教育评价体系。

1)以“雏鹰奖章”为主要载体建立队员评价体系。我们承担了“中国雏鹰网”初中少先队“雏鹰争章”试题的编写任务,建立了包括101000道试题的“考章”试题库,为初中少先队员的发展性评价提供了参考标准。同时,结合“德心一体化”研究,我们建立了与《快乐成长》课程对应的“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三个维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十二个方面”包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热爱社会、了解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关爱、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奖章体系,形成了对各年段初中少先队员的主体评价体系。

2)以“育鹰奖章”为特色建立辅导员评价体系。我们进行了“我心目中的辅导员形象”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育鹰奖章”,分为六大类十五枚(德类:信念章、奉献章、服务章、律己章;智类:学习章、科研章、信息章、法律章、技能章;体类:保健章;美类:审美章、艺术章;群类:团结章、外交章;灵类:创新章)。同时,通过集体培养、互训、自学等方法帮助辅导员争取奖章。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时,也把辅导员获章情况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3)以“自动化小队”评估为重点建立队集体评价体系。我们提出少先队集体要努力成为“红领巾示范校”、“红旗大队”、“英雄中队”、“自动化小队”。在创建“红领巾示范校”、“红旗大队”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个特性”(教育性、活动性、竞赛性、趣味性)、“五个维度”(参与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评价标准。同时,制订了少先队队室考评标准,明确了队室布置的3大项17个方面要求,规范了少先队阵地的硬件建设。在中队评估中,我们突出创建“英雄中队”这一亮点,先后涌现了“朱自清中队”、“江上青中队”、“宏志中队”等品牌群体,不仅在横向上形成了各中队间比、学、赶、超的创争机制,而且通过新老中队交接在纵向上保证少先队光荣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在小队评估中,我们以创建“自动化小队”为核心提出“十自”标准:自己的小队自己建;自己的目标自己定;自己的奖章自己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队员自己帮;自己的特色自己创;自己的辅导员自己聘;自己的报纸自己办;自己的形象自己塑;自己的先进自己评。

 

注:摘编自王涛撰写的《初中少先队全程全员教育实践探索》,原载《中国德育》2006年第8期。

责任编辑:赵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