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童入队”的原则得到较好落实
焕发少先队组织的活力,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来源于对少先队员主体地位的尊重、主体作用的发挥。
据2009年6月的“少先队组织与工作状况”课题研究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88.3%是少先队员,11.7%不是少先队员。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的年龄集中在6至8周岁,其中7周岁是入队的高峰年龄,占总数的46.6%,城乡差别不大;6周岁入队的为27.8%,8周岁入队的为16.8%。多数少年儿童在小学一年级入队,其中上学期入队的为48.2%,下学期入队的为36.0%。39.4%在六一儿童节入队,29.1%在少先队建队日入队,22.2%在新学期开学时入队;全班一起入队的为52.7%,分批入队的为47.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全童入队”的原则得到较好落实,多数少年儿童在6-8岁加入了少先队。本次调查中有一些少年儿童不是少先队员,可能一些被调查者年龄超过14岁,但也不排除6-14岁年龄段仍然有一些少年儿童没有入队,这可能跟某些地方少先队组织建设薄弱有关。因此,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童入队”的原则需要进一步落实。
2.九成多少年儿童入队前接受过少先队队前教育
调查发现,90.5%的少年儿童入队时举行了入队仪式;90.2%在入队前接受过少先队知识教育,听辅导员老师讲解过少先队的队名、红领巾、队礼、队歌、呼号、誓词、作风等相关知识;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少先队队旗、队徽的少先队员占35.4%,“比较了解”的占38.4%;认为自己“一般了解”的为19.3%,共计93.1%;42.8%获得过“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可见,总体来说,少年儿童在入队前受到了基本的队前教育,多数队员认为自己了解少先队基本知识。同时,他们在少先队活动中也获得了一定的表彰,有四成多少先队员曾经被评选为“优秀少先队员”。城乡分组比较发现,农村少先队在少年儿童入队时更多地举行了入队仪式,占92.3%,而城市为89.7%;但是在队前教育方面城市要好于农村,城市为91.1%,农村为88.1%。认为自己了解队旗、队徽的城市少年儿童为94.1%,农村为91.1%,认为自己不了解队旗队徽的农村少先队员比城市高出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队前教育只是少先队教育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少年儿童们的身心特点,形象化地进行初步的基础知识教育,启发少年儿童自愿入队,培养自觉遵守队章要求的自我意识。但是,这一阶段的队员由于年龄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少先队知识的了解只能是朦胧的。入队并不意味着少先队教育的结束,少先队组织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少先队教育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少先队知识分层教育。队知识教育是少先队加强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途径,少先队组织要积极推进少先队知识的分层教育,以不断强化队员的组织意识,培养党、团、队衔接意识,实现少先队根本任务。
3.九成多少年儿童愿意做少先队小干部,主要为了锻炼能力和服务大家
调查显示,76.9%少年儿童很愿意做小干部,19.1%表示“一般”,合计达到96.0%,4.1%表示“不愿意”,这表明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对于担任少先队干部有较高的愿望。
少年儿童们愿意当小干部的主要目的分别为“更好地锻炼能力”(70.0%)、“更好地为同学服务”(69.7%)、“当队干部光荣”(46.6%)、“证明自己比同学优秀”(22.6%)、“更让老师和父母喜欢”(20.3%)。可见,锻炼能力和服务同学是少年儿童担任少先队小干部的主要目的。
分组数据发现,城乡差异、年级差异显著。城市少年儿童当少先队干部为了“更好地锻炼能力”(城市为71.5%,农村为66.8%) 和“当队干部光荣”(城市为48.0%,农村为43.8%)的比例均比农村少年儿童高。年级差异方面,“更好地锻炼能力”这一目的,基本上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小学三年级54.8%,四年级66.7%,五年级75.2%,六年级71.4%,初一74.1%,初二83.0%),“当队干部光荣”随着年级增高而降低(小学三年级52.7%,四年级46.4%,五年级47.8%,六年级45.1%,初一44.3%,初二40.5%)。
充分发挥少先队小干部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一环。少先队组织应充分发挥少先队员们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小干部岗位,为少先队员们提供锻炼能力和服务同学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先队员们更加具有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主动性,更好地服务队集体,增长能力和见识,形成良性循环。
4.近七成少先队员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为少先队出谋划策
少先队对少年儿童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少先队员们积极参与少先队的组织活动和实践活动。数据统计显示,68.3%的少年儿童“经常”或“偶尔”为少先队活动出主意、想办法。18.4%“很少”为少先队活动出主意、想办法,13.4%“从来没有”为少先队活动出主意、想办法。课题组还调查了过去一年来主动设计过少先队活动计划或方案的少先队员比例。结果发现,36.5%设计过一两次,9.4%设计过三四次,五次以上的为5.7%,还有48.3%没有为少先队活动设计过计划或者方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少先队员具有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少先队活动,为少先队活动献计献策。
比较发现,城市少年儿童为少先队活动出谋划策的更多,为71.3%,而农村少年儿童为61.9%,相差将近十个百分点。而且,在过去一年里,没有为少先队活动设计计划或方案的城市少年儿童比例为45.3%,农村为54.5%。可见,农村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还不够强,对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主动参与不够,积极表达意见不够。还需要少先队工作者在工作中注重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让少年儿童更有主人翁意识。另外,年级比较发现,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少年儿童为少先队活动出谋划策较少,这可能与他们学业压力大、临近毕业和中考有较大关系。
5.民主选举产生的中队委员会不足七成,农村少先队民主选举状况不如城市少先队
中队委员会是少先队自主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按照队章和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关于做好少先队干部任职工作的通知》的规定,队干部要由队员民主选举,原则上中队委员会每学期选举一次。调查显示,67.5%的少先队员回答“中队委员会是自己选出来”,还有22.2%认为“不是自己选出来的”,有10.3%选择“不知道”。城乡分组比较发现,城市少先队在民主选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好于农村少先队,城市为71.6%,农村为57.7%;中队委员会一学期选举一次的,城市为55.3%,农村为40.9%,按照队章和相关文件要求,只有刚过半数的中队委员会达到要求。少先队组织的民主建设任重道远。
6.半数以上农村少先队员没担任过队干部,近两成农村少先队没有实行小干部轮换制
加强少先队民主建设,从小培养少先队员们具备民主意识的关键是队组织内部的民主制度建设。调查发现,52.9%的少先队员担任过少先队干部,47.1%没有担任过少先队干部。根据要求,中队、小队干部每学期选举一次,队干部实施轮换制度,特别优秀可连任一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过去一年里,队干部全部轮换的占8.9%,大多数轮换的占25.6%,换了几个的占49.5%,一个都没换的占16.0%。
从调查数据来看,超过半数的少先队员担任过少先队小干部,多数少先队干部根据要求实行了轮换制。另外,城乡分组比较发现,农村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状况不如城市少先队。过去一年,14.3%的城市少先队干部一个都没有换,而农村少先队里这一数据为19.7%。而且,城市担任小干部的少年儿童为55.5%,农村为47.5%。这表明,农村少年儿童感受民主生活的机会要比城市少年儿童少得多。
注:摘编自华耀国(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江苏省少工委副主任)的《少先队组织与工作状况蓝皮书》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