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知识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儿童很难像成年人那样通过读书、读报、读新闻类杂志和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电视新闻的直观、可感、形象性和大众化,使之成为少儿了解新闻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趣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儿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中国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曾对少年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需要了解新闻时,少年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广播21.2%、报纸13.3%、书籍3.0%、其他11.7%,可见少儿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1972年开播专门针对9-15岁儿童播出的《新闻巡礼》,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新闻节目;
虽然我国少儿新闻节目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但目前已经有中央台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儿新闻》、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少儿新闻》、南京台《南京少儿新闻联播》、四川电视台《亮眼睛》、武汉电视台《武汉少儿新闻》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影响力的节目。
由于少儿群体特殊的认知能力和收视特点,少儿新闻的报道内容、形式、新闻语言选择都与成年人电视新闻有着很大差别,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特殊的定位和作用。
作为专门为少儿制作的电视节目,它的定位是有其特殊性的,节目定位一般包括收视对象定位、表现对象定位和节目风格定位,我们可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少儿电视新闻的独特性。
1.节目收视对象的定位
收视对象即节目的收看对象,儿童是人类生命的一个时间概念,它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同一人群。按国际通用的准则,
然而,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层次,西方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至7岁为感官期,儿童根据显而易见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7至11岁为分析期,儿童对产品类别、售价、功能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开始明白物质的社交意义;11至16岁为反省期,孩子对市场的产品类别,销售地点、推销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明白品牌的意义,明白物质的价值,除了满足个人喜好外,还可以用作社交筹码。
由此可见,8岁以上的儿童才开始摆脱单纯的感官认知,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不同,除感官之外,受众需要有一定的理性理解和思考能力,3-7岁还属于幼儿时期,只具备感官的刺激反映能力,不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观众对象,多针对8岁以上的少儿观众,如日本广播协会NHK综合电视台《儿童新闻周刊》面向8-14岁儿童;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巡礼》节目专门针对9-15岁儿童;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儿童新闻》针对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美国独立制片厂《尼克新闻》针对8-12岁儿童;德国电视二台《LDGD》新闻节目为9-13岁的儿童播出。我国目前开播的儿童新闻节目大多称为“少儿新闻”,专门针对8岁以上的少儿群体,根据国内外少儿新闻受众的定位特点,本文中“少儿新闻”讨论的受众对象是指8-18岁的少儿群体,文中所述儿童、少儿均指向这一年龄层次的群体。
2.节目表现对象的定位
节目表现对象即节目报道的内容对象、拍摄对象。少儿新闻节目的收视对象是少年儿童,但节目的表现对象则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而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闻本身最大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这是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区别,作为直接面向少儿的电视新闻,除了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特定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首先表现对象要具有接近性,即主要选择那些与少年儿童关系密切的事实,少年儿童中出现的新人新事,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反映广大少年儿童的苦恼和要求,这是区别于成年人电视新闻的首要因素,要以展现孩子们的世界为主。其次也应该把国内外大事通过特殊的报道形式介绍给少儿,并不是说少儿新闻只能报道孩子们的事情,现代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求知欲强、想象力相当丰富,作为信息集粹的电视新闻,应该满足于他们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日本广播协会NHK综合电视台于1994年4月开设的《儿童新闻周刊》就注重了把成人世界的新闻深入浅出的播送给孩子们,节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周社会要闻,以与儿童密切关心的新闻事实为主;二是新闻要点,深入浅出的报道本周国内外大事;三是本周难点特别节目,使用模型来说明和讲解本周的要闻和难懂的词句。节目一开始播出就赢得了孩子们乃至老年观众的喜爱和赞扬,总之一切有利于增长儿童知识、寓教于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拍摄内容都可以成为少儿电视节目的表现对象。
3.节目风格形态定位
风格定位即节目的格调及展现出来的文化特点与底蕴。施拉姆在《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这一概念,把儿童从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提升为主动寻求者,承认了儿童特有的情感、思维、生活,儿童节目风格是区分儿童节目与成人节目的关键,也是吸引儿童找到群体归依感和认同感的关键。他们特有的情感、思维、生活都应该用特殊的风格载体来体现。
首先是风格特点的儿童化。儿童化即是以儿童的视点儿童的趣味出发来制作节目,符合儿童的欣赏要求。少儿思维行为方式与成年人不同,少儿电视新闻的表现形态也不是“新闻联播”类成人节目的翻版。儿童看电视一般都是为了轻松和娱乐,即使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获取信息,也不能等同于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孩子们喜欢充满神奇性、趣味性、幽默性、想象力的节目。从新闻语言的选择、节目背景画面和字幕设计、道具的选择、主持播报形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特别是对于国内外大事等儿童不熟悉和未知的信息,编导要充分考虑少儿的认知特点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心理专家认为未知和不寻常的图像本身并不能激起小观众创造性的联想,因此,必须通过儿童已经熟悉与了解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把想象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连接起来”。只有真正充满童真童趣的新闻节目才能吸引少儿观众的眼球。
其次是快节奏大容量。儿童看电视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他们会不断的把目光移向别处,同时伴随着其他活动,据调查,儿童注视电视屏幕注视的时间长度很少超过30秒,绝大多数少于5秒,因此拖沓冗长、单调缓慢的节目他们并不感兴趣,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同时,要不断转换画面和话题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在介绍新闻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介绍、历史典故、现代科技知识等资料、图片,适当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示事实的背景,介绍一些技术问题,这就使报道大大增加了知识性,少儿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知道怎么样发生的,就能使节目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新闻的纯度和知识的含金量,等于对少儿观众的精神食粮作了精加工,让他们受到启发,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摘编自《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发展现状》(作者不详),资料来源:原载 www.docin.com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