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状况,我们首先抽取国内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少儿新闻节目作为典型,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于准确地分析目前少年儿童新闻节目的现状。
1.《小小看新闻》
开办时间:
开办单位:上海有线电视台。
播出时段:每天晚上黄金时间首播、次日白天重播数次。
节目长度:10分钟。
主要新闻来源:串播为主,自采为辅,主要挑选中央台和地方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
主持方式:成人主持,姐姐形象。主持人王幸有张稚气未脱的脸,又有表演儿童剧的天赋,播讲新闻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又能绘声绘色,平等地与小观众进行交流。
节目定位:
(1)受众定位:小学2年级到6年级学生群体。
(2)节目表现对象定位:中央台和地方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选取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兼具的内容。编辑人员还运用丰富的新闻资料编制成综合报道,系列小专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
(3)节目风格特点:
A、小时段大容量,日均播出新闻12条,少儿视角,荟萃新闻精华。
B、找准“切入点”编出新意:与成人新闻相比,《小小看新闻》的导语和结束语的编写在整个编辑业务中显得更为重要,成年人熟悉的新闻背景,孩子们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在片前增补必须的背景资料,包括地图、图标、字幕,有的做成抠像配上相关导语,以此为基础,将小观众“导入”新闻事件,还邀请了上海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担任兼职编辑,针对少儿的关注点、兴趣点设置报道内容,选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使节目饶有兴趣。
C、编播有童趣,视听少儿化: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注意贴近少年儿童,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有趣,这档节目在新闻诸要素完整保留的前提下,语言更为浅显易懂,亦庄亦谐,活泼有趣,很少教化味,为适应小观众的“消化能力”,这档节目的播音语速适当放慢,一般掌握在每分钟200字左右。
2.《少儿新闻》(中央电视台)
开办时间:1996年。
开办单位:中央电视台。
播出时段:每天晚上8点首播,次日9:00-15:00分重播两次节目长度:5分钟。
栏目结构设置:每次报道5到7条新闻,其中包括两三条口播新闻。每周六为少儿新闻专题节目。
新闻来源:CCTV、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地方电视台、新华社、全国妇联、中央少年报等新闻单位,图像素材以CCTV为主。
主持方式:主持人造型为年轻的
节目定位:
(1)节目受众定位:8-14岁少年儿童,即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
(2)节目表现对象定位:少儿新闻应当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与少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关于少儿生活新闻的深度报道,少儿新闻的选题以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为主要依据,兼顾时效性和信息量。选题范围可参考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综合性时事类少儿报刊,二是中小学每周时事教育的教材。
(3)节目风格特点:
A、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
B、强调少儿观众的积极参与。
C、注意新闻的解释和背景分析。
D、适应少儿观众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注重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少儿新闻》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考虑到儿童电视新闻栏目要更具儿童的色彩,更名为《信息树》,并重新进行了设计。
《信息树》:
主持方式:主持人、小飞龙和一到两名儿童串联。
节目风格特点:
A、注重信息性与指导性的结合。
B、大事件与小事情结合,把介绍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国内外大事结合起来,把孩子们关心的事件作为节目的重要内容,激励孩子关系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C、节目制作可以通过发动学生提供新闻信息,增加节目的参与性。
D、栏目形式可采取信息报道、花絮、专题快讯、新闻摄影大赛和新闻外的知识。
3.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国内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小小看新闻》、《少儿新闻》、《新闻袋袋裤》、《少儿新闻》、《东视少儿新闻》、《南京少儿新闻联播》六个中央及省市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的总体特点:
(1)播出时段与节目时长。一般来讲,8∶30-10∶30、12∶00-13∶30、17∶30-19∶30是少儿收视的三个黄金时段,这三个时段内,会形成三个收视平台,从以上六个少儿新闻节目的时段选择来看,首播和重播时段大多集中在晚18:00-19:15和中午12:00-12:30左右,属于少儿放学回家休息时间,准确地把握了少儿收视高峰时期。但是以上少儿新闻节目时长范围为5-15分钟,国内目前能够提供少儿新闻的电视台屈指可数,新闻节目形式单一,相比于电视上每天流动播出的长达1小时到半小时的各种成人新闻联播类节目、新闻专题、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追踪节目,短短十几分钟的少儿新闻节目处于节目长度相对较短、捉襟见肘的劣势。
(2)新闻来源。从以上各个节目的新闻信息采编来源来看,由于制作经验、制作水平的限制,最初开办少儿新闻的《小小看新闻》以及中央台《少儿新闻》,都是以选取中央和地方各电视台电视新闻,以及少儿媒体组织提供的素材为主,并且都以串播为主,自采为辅,处在借用、共享资源的阶段。随后一些电视台开始意识到儿童视角的重要性,开始组建儿童小记者网络,让小记者自己采集校园里、生活中一些倍受儿童关注的少儿时事、生活趣闻。他们在大记者指导下开始拍摄、写稿、录音,如四川电视台的《亮眼睛》、浙江台的《少儿新闻》,小记者的参与使节目更贴近少儿生活;《东视少儿新闻》是全国第一档完全由少年儿童自己采写、自己拍摄、自己主持的少儿新闻节目,探索出了由少儿自拍自编自播的新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小记者的积极性,活跃在儿童生活周围的小记者也为节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南京少儿新闻联播》接受来自市内少儿观众的DV短片、新闻图片和文字稿,更是提高了少儿观众收看和参与少儿新闻的积极性。
(3)主持方式。常见的少儿节目主持方式有四种:成人主持、儿童主持、动画人偶主持和混合主持,从以上节目分析看出,大多数媒体少儿新闻节目多采用成人主持方式,主持人以姐姐或者年轻时事课教师的方式向小朋友讲述新闻。同时搭配儿童进行聊天或者串联,以求节目的稳重和把握分寸。部分新闻媒体在节目开播之初注重培养少儿主播,用儿童的语言、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主持,与儿童心理贴近。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儿童主持,说的话也是记者和编导事先定好的,缺乏童真童趣。另外节目主持方式有些呆板,从节目开始到结束都单纯地采取让一个主播“说新闻”的方式,缺乏和场内的儿童交流沟通、互动和参与,肢体语言贫乏,缺乏新意和变化,容易让人感觉到只是成人新闻节目的“儿童语言”翻版。
(4)节目定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15岁以下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主要时期:从出生到2岁的感觉运动时期;2到7岁的前运算时期,7到11岁的具体运算时期,11到15岁的形式运算时期。他研究认为,儿童不具备抽象认知的能力,儿童既不会进行即便是简单的理性思维,也不会去选择直观性之外的传媒来获取知识和进行娱乐,前运算时期直观的动态的画面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但是没有主动理解、分析和记忆的能力。8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看懂画面和语言,并开始主动记忆和运用所接触到的印象深刻的事物。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和心智的日益成熟,16岁以上的少儿已经开始向成人转换,基本能够理解和接受成人新闻。因此,国外不少电视台把少儿新闻的受众对象固定在8-16岁这个年龄阶段,英国《新闻巡礼》针对9-15岁少年儿童;美国《尼克新闻》针对8-12岁的儿童;德国《LDGD》为9-13岁儿童播出;奥地利《MINI-ZIB》新闻受众对象为8-14岁儿童。我国少儿电视新闻也大多将收视对象锁定在8-18岁的儿童这个范围。
(5)栏目结构设置。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在栏目结构上,最初只有单一的口播新闻形态,没有分板块也没有花絮、专题等插播方式,现在也只有小部分媒体分板块组织栏目结构,如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1频道《少儿新闻》把10分钟的节目分为《时事派送》、《小记者现在播报》、《少年说报》、《生活小贴士》,还有一些节目善于利用花絮、导播等多种方式进行插播,使整个节目更加灵活,覆盖面也更广,变动的节目结构形式和新闻播出更能够适应儿童活跃跳动的思维特点。
注:摘编自《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发展现状》(作者不详),资料来源:原载 www.docin.com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