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寄托着人类社会的希望。发展权作为儿童权利的核心内容,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增加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到保障儿童文化参与,儿童发展权的保护不断深化。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保证儿童接受必要的教育,享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生活条件,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始终把儿童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的发展,着力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
联合国于1986年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提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了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并对儿童发展权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发展权是指儿童享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等全面发展的生活条件。具体而言,儿童的发展权主要包括受教育权、文化权、娱乐权、信息权等权利。
在我国,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1],实现发展权被置于人权事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一直以来,儿童被视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倡导和践行儿童优先原则,有力地保障了儿童的发展权。
儿童受教育机会充分保障。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2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到10%[2],而到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2011年我国已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推进,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6%[3]。无论是学前教育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还是高中教育入学率都迈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儿童受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四十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教育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中小学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7年,制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通过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改革,新课程得以实施,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选课制等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得到推广,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广泛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公平得到更好的落实。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了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战略性任务。201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6年颁布《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为更好地保障中西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从中西部最困难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做起,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资金,90%投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通过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师资、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发展等形式逐步消除校际差距,大力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62.4%的县通过了评估认定,其基本依据就是校级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系数要达到规定要求[4]。
国家加大对女童、贫困学生、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和政策扶持,群体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男女平等是发展权的重要内容,实现教育的性别平等是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基础。1998年,全国小学女童的入学率已达99%,男女性别差是0.1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8%,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为0.09个百分点,已经大体持平[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2017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9590.41万人次,资助总额1882.14亿元[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也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春季学期,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相关经费可携带已顺利实现,全国1.43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1377万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约14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携带[7]。高中教育阶段,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已达每年生均2000元,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残疾儿童受教育机会得到保障,截至2016年底,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全国有特教学校2080所,在校生49.2万人,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教专任教师达5.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达6000元以上,基本保障了特教学校日常运转[8]。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得到保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06.63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9]。从2017年起,随迁子女100%纳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从普查登记到结对帮扶全程管理,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在政府决策层面得到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逐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阵地得到巩固拓展,全国52万所中职和中小学幼儿园中,已建立家长学校的约33万所;全国共创办家庭教育报纸、刊物1800多种,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栏目1057个;全国及省市县网上家长学校9147个,手机微信、短信等新媒体服务平台7903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到加强和规范,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及31个省区市和70%的市县区建立了家庭教育学会或研究会[10]。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能力持续提升,家庭中尊重儿童的氛围也日渐浓厚,儿童的发展权在家庭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儿童文化产品数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上升。儿童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42441种,总印数82007万册(张);少年儿童期刊211种,总印数44612万册;动漫期刊37种,共5173万册[11]。国家在出版资源配置、出版物评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经典中国出版工程资助等方面对优秀少儿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给予支持,设立少儿题材电影专项资金,扶持少儿电影创作,制作了许多为广大儿童喜爱的优秀出版广播影视作品。国家新闻出版光电总局每年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和百种优秀报刊,暑期与教育部共同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活动,开展“百社千校”阅读活动,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学校,开展名家进校园、捐赠优秀出版物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全国妇联开展“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活动;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系列活动,设置“品味经典”阅读项目,组织学生积极阅读传统经典图书。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66本,未成年人为8.81本[12]。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文化权、娱乐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721个、公共图书馆3166个、群众文化机构44521[13];各级科协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科技馆867个,已实行免费开放的科技馆776个;科技馆全年接待少年儿童参观人数3523.5万人[14];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全国各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已经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1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过体育场馆、图书馆、展览馆、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的儿童分别有73.7%、70.3%、62.0%、49.2%、48.1%、43.3%、41.1%、40.0%;其中,免费使用过的儿童分别有42.9%、57.4%、22.3%、32.2%、23.6%、18.2%、20.9%、22.8%。同时,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基本建立起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框架,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满足儿童的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父母逐渐认识到休闲娱乐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孩子随同父母或自主地开展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受到鼓励;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既满足了学生放松身心的需求,又能够以多种方式促进他们的发展;社区内的各种小型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等活动场所是儿童开展社区活动的有效平台和载体。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儿童媒介接近权的实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8.02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3.6%,10-19岁占比18.2%,合计占比21.8%,也就是说,19岁及以下网民总数约为1.7亿。“第九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提前,10岁之前触网比例高达72.0%,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差异基本消失;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功能主要有网络音乐、QQ聊天、在线学习等,在线学习类应用明显增加;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正在全面更新,微信超过电视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报纸、广播等使用率低[16]。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达到57.7%,互联网成为儿童极为重要的成长环境,全面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1/c_1120029207.htm.
[2] 于明潇.中国儿童权益保护现状及建议,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4] 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185号(教育类103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jiaosi/201803/t20180313_329792.html.
[5] 中国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11-30.
[6] 董鲁皖龙.去年全国各教育阶段资助学生9590万人次[N].中国教育报,2018-4-3.
[7] 董鲁皖龙.学生自主 更加精准有效——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取得进展述评[N].中国教育报,2018-3-12.
[8] 教育部.到2020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EB/OL] .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728/170728_mtbd/201707/t20170731_310410.html.
[9] 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10]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565号建议的答复[EB/OL].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edu.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cys/201611/t20161104_287724.html.
[11]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8-06.
[12] 魏玉山,徐升国.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8(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6/01/t20180601_29311788.shtml.
[14] 中国科协2017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科协官网,http://www.cast.org.cn/n200760/c58140379/content.html.
[15] 郭剑.2018群众体育蓝皮书今日发布——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6平方米[EB/OL].中青在线,http://m.cyol.com/yuanchuang/2018-08/03/content_17444329.htm.
[16] 季为民,沈杰.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原载《少年儿童研究》2019年第2期)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