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少年不良行为研究(3):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特征

发表日期:2012-06-2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目前,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易受周围不良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教育文化宣传部门对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如下特征: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这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有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第一,心理压力大、动力不足造成学习困难,升学教育的巨大压力导致学生的焦虑行为。

第二,行为偏离社会准则或集体规范。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达,网络、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录像制品等所传播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对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是非不能明辨的中学生,必然出现迷茫、困惑而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从对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社会适应的不良,出现性格、情绪和行为偏差。

第三,人际关系方面的不适应。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这种平衡易被突发事件所破坏,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和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和对抗之间产生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四,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与波折。当前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渠道不通畅,部分学生往往通过一些非科学的途径获取性知识。进入青春期后期,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对性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反应出来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障碍,既有青春期特有的共性,也有受外部影响而形成的不良反应。家长、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成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注:摘编自钟锋的《青少年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对策》,载于《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第10期;白莉的《青少年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摘编:郭开元

责编:陈卫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