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一是社区环境。所在社区环境的好坏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学校所在的社区较大,校园暴力就容易出现,相对而言,边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低于城镇。二是媒体因素的影响。暴力节目往往是暴力行为的催化剂,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节目,现代网络与游戏软件中的血腥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况下,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其实,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他们可能欣赏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传统的道德、理想在不断地被解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在这个前提下,孩子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此外,校园暴力事件与学生沉迷网吧有关。当前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一些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无视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严重损害了教学环境。屡屡发生在校园里的勒索、恐吓、暴力事件,直接或间接与中小学生沉迷网吧有关。
编写:陈卫东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