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机制研究(8):网络成瘾的N种定义

发表日期:2010-02-0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当前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构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2005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04 12月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9400 万,居世界第二位。网民中,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占80.8%35 岁以上的网民占19.2% ,两者之比为4.2:1;职业分布中,学生以32.4%排第一位;用户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3.2小时;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中,网络游戏占15.9%;在玩网络游戏的用户中,平均每周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时间10.9 小时,认为玩网络游戏对其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占45.7%。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隐患。

“网络成瘾”也名“网络上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强迫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 Use)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每个术语都反映了对过度上网(Excessive Internet Use)性质的不同理解。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这一概念。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Young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行为——控制失序症”(impulse-control isorder)。台湾学者周倩(1999)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网络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此定义与Young的定义一样,描述了网络成瘾的特性,但过于粗泛,使人无法了解网络成瘾和其它成瘾的区别,并没有网络成瘾的本质特征进一步阐释。

目前,学术界对于IAD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Peter Mitchell将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IAD 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包括如下类型: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 网络关系成瘾(Cyber- relationship Addiction),上网冲动(Net Compulsions),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ction)。Davis按成瘾性质将网络成瘾分成两类,即特殊性网络成瘾和一般性网络成瘾。特殊性网络成瘾是指患者依赖网络的某种特殊功能,包括过量使用(滥用)在线色情物质或性服务、在线拍卖服务、在线商品交易、在线赌博等,其依赖的内容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联网是其成瘾行为的一个中介媒体。一般性网络成瘾是普通的多维度上网过度,包括在网上无明显目的地浪费时间,如在线聊天和E- mail 依赖等。

欧居湖对网络成瘾的定义中,把以前属于网络成瘾子类的、致瘾物是实体性物质、而不是虚拟的经验或信息的成瘾与网络成瘾区分了开来,如网络赌博根据他的定义就不再是一种网络成瘾。欧居湖是这样定义网络成瘾的:“网络成瘾是只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国外部分学者们还依据上网时间和行为后果这两个标准对网络成瘾进行操作性定义。但操作性定义无法让人通过定义认识网络成瘾的本质、特性及网络成瘾的内涵和外延,阻碍人们对网络成瘾的深入研究。同时这种定义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1)以上网时间来界定网络成瘾不科学。部分以网络为工作场所的个体,一周上网时间虽然超过34小时,但却是健康网络使用者。另外,以上网时间界定网络成瘾容易给人形成错觉,即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有着必然的相关,这显然和现有的研究结论不符。这种定义和前面所有定义一样,没有说明网络成瘾与其它物质成瘾的区别。

 

资料来源:浙江三联专修学院网站(http://www.zjsl.com.cn/index.asp),作者:郭德华,原文题目《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心理干预》,本文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编:孙宏艳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