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世纪英国家庭:从儿童到学徒

发表日期:2009-04-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西方历史中亲权和监护制度及其社会干预(11):

中世纪英国家庭:从儿童到学徒

 

在中世纪(这里指从11世纪诺曼底征服到16世纪基督教改革之前的时期)英国家庭的儿童生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二是他们几乎普遍地把孩子送到其他人家做学徒或奴仆,同时也接受别人家送来的孩子。

有资料告诉我们,那时的英国家庭里,孩子往往养的很多,但是婴儿的死亡率也很高,以致十二或十五个孩子中只有三至四个可能长大成人,这种情景被描写为“令人伤感的从摇篮到棺材的序列”。另外的资料则称,男女比例失衡,男子过剩,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要男孩来延续家系和父亲的姓氏,而很多女孩可能或多或少是有意抛弃的。社会学家猜想儿童频繁死亡可能给父母带来忧伤与痛苦,但也可能使他们司空见惯。从一些当时的画作来看,父母往往还会尽力挽救婴儿的生命,比如说将死胎“暂时停放圣所”,以期出现奇迹。

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想必是有些隔膜的,因为富人家的孩子会送到乳母家喂养(为了缩小两次生育之间的时间距离)。孩子长大后,在父亲面前要规规矩矩、毕恭毕敬。

乡村里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须帮助家人干活,而城里的孩子则要到作坊或富人家里当仆佣或学徒,贵族的子女也要送到别人家里接受对未来骑士的训练,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一风气实际上在盎格鲁达克逊人的贵族家庭里就已兴起了。这在现代人看来是奇异的,而学者们对这一风俗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说人们费尽心机地把子女送到贵族或富有的保护人家里去,是为了有朝一日促成一场有利可得的婚配,有的说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谋生技能和为人处事。在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描述也是有争论的:有的说,那时的英国人把子女送到作坊里一般就不会再把他接回来,孩子干各种杂活儿,然后在保护人的帮助下另立家庭;另有学者却争议说,父母虽然会把孩子送出去当学徒,却依然关心着他们,比如说在孩子遭遇疾病或师傅的不公正待遇时给与照料和帮助(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世界史》,2002年第4期,第23-24页)。笔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把孩子送出去做学徒这种现象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父母怎样对待做学徒的孩子才是问题的关键。

稿件来源:《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鞠青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有修改。

撰稿:刘玉红

摘编、责编:陈云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