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日本主要政党青年组织运行现状、困境、对策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发表日期:2020-07-22作者:李倢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

【摘要】青年是政党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广大青年的政治参与直接影响到政党和国家的发展,各国政党都对其青年组织建设高度重视。近年来,日本国内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青年人口数量及占比不断减少,青年对待政治态度冷漠,日本各主要政党的青年组织都遭遇到成员数锐减、动员青年能力减弱等新问题。本文聚焦日本国内主要政党及其青年组织的发展运行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尝试解析新形势和挑战下日本主要政党争取青年群体的不同发展策略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日本;政党;青年组织;发展困境;策略成效;启示

【作者】李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政策、日本青年发展。

注:文章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3期

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其对政治的参与直接影响到政党和国家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动态和冲突对政党青年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日本主要政党的青年组织均遭受到成员数量锐减、社会作用减弱等问题的困扰。本文聚焦日本国内主要政党及其青年组织的发展运行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尝试解析新形势和挑战下日本主要政党争取青年群体的不同发展策略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日本主要政党及其青年组织的发展

日本政党众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国会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复杂多变。本文选取日本政党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政党及其青年组织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为长时间保持优势的自由民主党、当前最大的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曾长时间为日本第二大政党的社会民主党以及具有大众政党之称的日本共产党。日本政党与其青年组织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政党青年组织作为政党的内设部门或是接受政党的领导。比如,自民党青年局是自民党的一个重要部门,日本民主青年同盟则明确规定接受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不直接隶属的支持、合作关系。由于青年组织与政党的利益方向基本一致,从而在政治上倾向于某一政党。比如,以社会党青年局为前身发起的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曾长期支持旧社会党;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反对修宪、反对核武器、反对修改教科书,这些主张亦与旧社会党的主张相近。立宪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都由旧社会党的一部分构成,因而都与旧社会党的青年组织—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日本青年团协议会等保持着非官方的合作关系。

1.自由民主党青年局

自民党是日本第一大党,是日本传统的保守政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右,政治思想为保守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等。自民党青年局属于自民党内设部门,是该党研究青年问题、制定青年政策以及负责对外交流的最高机构。因自民党长期作为执政党,该部门也负责审议国家青少年工作的财政预算、青少年相关法案以及负责青少年政策的执行。自民党青年局主要由45岁以下自民党青年党员组成,奉行自民党的目标和纲领。党总部的青年局局长一职对于青年政治家有着“登龙门”的象征意义,包括竹下登、安倍晋三等前后有5人成为党总裁/总理。该局的组织结构具有职能和地域分工的特点,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设有该党的青年局,被称为自民党的缩小版,担负着党本部和青年及地方沟通的桥梁作用。自民党青年局的主要活动有:1“青年交流计划”,内容是让平时与政治没有什么交集的青年借此提高对政治的兴趣;2“开放革新征文大赛”,内容是通过年轻人常用的应用软件Instagram在学生中举办相关征文大赛;3从保育园、幼儿园开始推广的“正确日本地图”等与青少年教育、推广、交流的相关活动;4对日本选举有着极大影响的选举年龄下调政策,也是由自民党青年局最初提起的一项议案。

2.立宪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共有的青年组织

立宪民主党简称为“民主党”,亦称为立宪民主等,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在野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左,政治思想为自由主义、立宪民主主义等。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曾长时间为日本第二大政党,因政治立场发生较大变化而失去了大部分社会基础,现在国会中没落为一个小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左,政治思想为社会民主主义、护宪和平主义等。立宪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都与旧社会党的青年组织—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以及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但由于政党自身组织和立场的不稳定,导致与这些青年组织的关系处于调整和重建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相关青年组织的发展瓶颈。

(1)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

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简称“社青同”,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成员,以科学社会主义、劳农派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平主义为指导思想。社青同长期支持旧日本社会党,前身是社会党青年部。与民主青年同盟的章程规定了“只接受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不同,社青同与旧社会党的关系是一种支持、合作的关系,其纲领规定为“保护劳动者的生活和权利,为实现民主主义及和平而斗争”[1]。社青同的组织成员为承认同盟的纲领和章程、参加所属班活动的15~30岁青年,大多为工会骨干。社青同在中央委员会下设有地方本部、支部、班各级委员会,班为最基本单位。与社青同保持互助关系的政党有旧社会党、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立宪民主党等。社青同的活动主要是联系左翼青年团体,开展跨职场和产业类别的青年学习和交流的“青年共斗运动”。此外,社青同组织开展的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采集和平之火,以及在全国各地举行的反核和平圣火传递运动等,在市民运动团体中得到广泛支持,在全国范围有着较大影响。

(2)日本青年团协议会

日本青年团协议会简称“日青协”,是日本青年组织—“青年团”的全国性组织,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会员数最多、基层组织分布面最广的民间青年团体。其纲领是通过修炼身心实现个人成长、友爱互勉、建设宜居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因主张反战、禁止核武器、反对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等,在政治见解上被认为倾向于旧社会党[2]。青年团的组织成员是在日本各地居住的20~30岁青年,以农山渔村的青年为主。逐层递进的组织结构是该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也就是由市镇村的青年团组成各都道府县的青年团协议会,进而组成全国性的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另一个特点是以区域为单位的组织活动形式。这两个特点使得青年团既可以紧密地与青年生活、工作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又可以通过逐级递进,将每一个团员的愿望反映在全国运动之中。日青协主办的全国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集运动、戏剧和乡土娱乐等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全国青年大会,二是总结一年内青年团实践活动的全国青年问题研究集会等。

3.日本共产党和日本民主青年同盟

日本共产党基层组织健全,尤其是在城市,堪称大众政党。其政治立场是左翼,政治思想为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日本民主青年同盟是日本共产党的青年组织,简称“民青同盟”或“民青”,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成员。其成员原则上要求为15~30岁青年,但年龄上限具有弹性,也有30岁以上的成员在籍。成员大部分为高中生、大学生和在职青年[3]。民青同盟在中央委员会之下设有中央常任委员会、都道府县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基层为班组织,由3名以上成员组成“班”,以职场、地区、学校(大学、高中等)为单位开展活动。民青同盟与左翼团体和工会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和平运动、反核电站运动、反对学费上涨运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学习和交流发展活动。

二、日本主要政党青年组织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日本政党青年组织都面临着青年人口数量减少、青年对待政治态度冷漠、思想多元化发展和非营利组织兴起、组织遭遇发展瓶颈等诸多困境。

1.青年人口及占比不断减少

2010年,日本总人口达到1.28亿的人口高峰,此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同时,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自1970年代突破7%后不断增长,至2018年占据总人口的近三成(28%)。从战后日本青年的人口数量及占比来看,1950—1975年,20~35岁青年人口从2000万增长到3000万,青年在总人口的占比也从近1/4上升到近三成;1975—1990年间,青年人口及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1990—2000年间,第二代婴儿潮的出生人口步入青年,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口有所增长,从2600万增长到2900万;2000—2018年间,青年人口和占比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青年人口降至2100万,占比也以每5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自2010年起,20~35岁青年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足20%,处于过低水平。

2.青年的政治冷漠日益严重

随着1991年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在此后20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劳动市场需求减弱,失业率不断攀升。随着日本引以为豪的终身雇用制的松动,非正规雇用比率逐渐增长。这些对尚未掌握一定工作技能和缺少工作经验的青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2002年,日本的失业率升至战后的历史最高位,15~19岁、20~24岁、25~29岁青年的失业率分别为12.8%、9.3%和7.1%,远高于总失业率(5.4%)。且现在劳动者中有近三成属于非正规雇用,工作状况并不稳定,收入和福利与正规就业存在巨大的差异。生存和潜在压力加剧极可能是导致青年无暇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2018年,日本15~34岁失业青年总数近7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为没有就业意愿的“尼特族”(不就业、不就学群体)以及逃避压力和复杂社交的“蛰居族”(不与社会接触、不上学、不上班,自我封闭在狭小空间的群体)。据2015年调查,15~39岁的泛蛰居族人数已达54万[4]。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非正规就业的增加以及尼特族、蛰居族人群的不断扩大,导致日本青年中普遍存在遁世现象,缺乏家庭和社会担当,其中对政治参与的表现尤其冷漠。自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第40次选举开始,20~29岁和30~39岁成为投票率最低的年龄层,说明近年来日本青年对政治普遍表现冷漠。其中20~29岁青年的投票率在2014年创下32.58%的最低纪录,是在各年龄群体中对政党活动最为疏离的群体。

3.思想多元化发展和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带来的思想碰撞和融合,现代青年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多元化以及不稳定化。组织相对庞大、固化的政党青年组织越来越不能有效满足青年追求个性、新奇以及易变的特性,政党青年组织动员、组织青年的能力减弱,社会作用不断弱化。与此同时,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为契机,日本民间团体和志愿者在救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有效推动了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自1998年日本制定实施《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以来,非营利组织法人认证相对宽松,具有法人资格的“认证NPO”数量迅猛增长。当年只有23个,在2002年、2004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数量分别突破1万、2万、3万、4万和5万。此外还存在相当多的不需备案而以“志愿者团体”或“市民活动团体”形式组成的非法人型非营利组织。各种迅猛兴起的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和满足了青年追求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以及海内外救援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个人、社会和公共需求。

4.政党青年组织遭遇发展战略瓶颈

当前,日本大多数政党青年组织都面临着成员数锐减、动员青年能力减弱、社会作用弱化等问题。曾为日本最大青年组织的青年团协议会逐步衰弱,从二战后的约400万成员,到21世纪初期降至约10万人,成员数锐减明显,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也明显下降。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从1970年代最繁荣时期的20万人,到2002年的2万人左右,成员数大幅萎缩。自民党青年局及学生局虽然没有公布准确成员数目,但自民党的党员从1991年的约547万人降至2016年的100万人,数量大幅缩减,其间2012年仅有约78万人[6],可以间接反映出其青年组织成员数的衰减。由于日本青年对政治缺乏兴趣,态度冷漠,政党青年组织往往采用淡化与政党关系的战略来扩大社会影响。例如,虽然在章程中规定接受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但民主青年同盟会员无须履行日本共产党“准党员”或党员义务,也可以接受其他党派和团体的支持,从而淡化与日本共产党的关系,尽量扩大社会影响[7]。淡化与政党的关系可以拓展青年参与基础,但以联谊会、旅行、体育活动为主的活动,也会造成“娱乐性团体”的负面印象。在这一方面,与旧社会党理念相近的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中一直存在着青年团组织的大众性、包容性、联谊性与政治态度明确性之间微妙关系的论争,可以说是制约青年团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三、日本政党青年组织的变革与成效

日本政党青年组织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革,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革新、战略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活动等,其具体措施有:

1.提高组织成员年龄上限和下调选举年龄

针对青年人口不断减少,日本民主青年同盟通过提高组织成员年龄上限,灵活组建基层组织等来扩大组织覆盖面。民青同盟成员最初的年龄上限为28岁。为了促进组织的年轻化,曾一度降至25岁。从2012年起,年龄上限提高到了30岁,但仍有30岁以上的成员在籍。此外,民青同盟的最小组织单位为班,3人以上即可以成立班,灵活机动的组建方式有利于民青同盟的基层组织建设。自2007年以来,日本选民中青年人数和占比一直处于低位。对此,作为执政党的自民党联合在野党共同提出将选举年龄下限从20岁降至18岁,旨在提升青年群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这一举措从2016年参议院选举开始实施,新获得投票权的18岁、19岁青年约为240万人,约占选民人口的2%。这一变革吸引了媒体的集中报道,获得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将大众的关心集中到了青年和政治上。

2.针对青年的主要问题和多种需求开展活动

针对青年思想的个性化以及需求的易变性和多元性,各政党青年组织均进行战略调整,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年主要问题以及多种需求的活动。

一是以就业、学费、消费税等青年民生问题为突破口调整行动纲领。为区别于自民党服务大企业的政策核心,民青同盟以就业、学费改革、消费税等与青年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为突破口,发起“国民是国家的主人公”的组织重建运动,进一步加强基层班的活动,扩大宣传,以求重振民青的影响力[8]。由于日本社会党的分裂和经济泡沫破裂后的经济衰退,劳动运动难以开展,以工会成员为组织基础的社青同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便大幅萎缩。面对如此窘境,社青同积极将各行各业的青年组织起来进行“青年共斗运动”,为青年争取职场福利,并延续着以各行业实际职场现状为基础的研讨活动。

二是针对不同青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他们对所在政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民青同盟对在职青年主要集中于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及工作中的问题和烦恼,开展青年就业状况调查,递交给地区政府和日共党员;对青年学生主要集中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校欺凌、自闭、交友以及毕业出路问题,利用周末举办兼及旅行的主题研讨会,为高中生提供倾诉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演讲、调查、签名和集会等各种方式推进“降低学费”运动等;针对未组织起来的其他青年,民青同盟提出“帮助他人”的口号,通过“和平与音乐”会演、美术展、体育节、环保及灾害救援志愿者活动等来扩大自身的影响[9]。

三是加强与地区和社区的联系,加强地缘式工作开展方式,增强属地青年间的沟通交流。日本青年团协议会的基层组织是青年团,是由在市镇村居住的青年组成的自助团体,具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由于地方青年向大城市迁移,城市近郊的青年到市中心通勤上班等原因,以地区、街道和自治会为基础的青年团的存续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困境在农山渔村地区尤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青年团通过各类地区节日以及举办文化庆典来强化与地区和社区的联系,以开展活动来促进青年间的交流。这些节日和庆典既有街道范围的小型活动,也有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传统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与地区传统文化和艺术保护相关,通过活动既保护、培育了地区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艺术复兴促进地区活力,同时也增强了地区青年的凝聚力以及青年团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此外,青年团积极开展内部以及与其他团体的联谊、旅行、体育交流促进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增强成员间的感情,促进组织的凝聚和再造。

3.以青年为工作重心,举全党之力开展青年工作

日本政党中,在利用新媒体面向青年的宣传方面,自民党有着突出的优势。在自民党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变革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青年局负责人往往也兼任政党宣传部门的负责人[10]。安倍晋三曾先后担任过青年局局长和力推宣传革新/信息传播的党改革执行本部本部长。18岁选举权对策部部长村井英树也曾为网络媒体局次长。现青年局局长小林史明也曾兼任学生部部长、网络媒体局次长。自民党通过与青年在年龄上相近的年轻议员兼任宣传/媒体相关团体的职务,与青年群体建立紧密联系,以网络为基础展开针对青年的宣传推广工作。

以18岁选举权宣传为契机,自民党针对青年经常利用的网络媒体及学生部活动进行了综合设计。自民党官方网站在正面中央最吸引目光的位置,设置了自民党青年局的链接,在首页以与青少年非常亲近的漫画形式推出了“日本需要青年之力”Instagram征文大赛。为了让那些不了解自民党的青年增加对该党的亲近感,网络媒体局推出了一款以安倍晋三为卡通原型的手机游戏“安倍蹦蹦跳”[11],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发青年对政治的兴趣,从而为平时较少接触政治活动的青年营造出容易亲近的同代环境。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当前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曾长期为第二大党的社会民主党,以及有大众之党之称的日本共产党,在其官网首页均未向青年明确标示出相关的联络方式。对比中至少可以看出自民党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积极争取青年的强烈意愿。

经过2016年选举法改革以及政党和媒体的大力宣传,2017年选举中日本各年龄段包括20~29岁和30~39岁群体的投票率都有所回升。初次参加投票的18~19岁青年的投票率为40.49%,高出20~29岁青年约7个百分点,但略低于30~39岁泛青年人群(44.75%)。由于近年来在自民党执政下日本经济平稳发展、就业环境好转,以及自民党针对青年采取的一系列宣传措施,青年对自民党的支持率明显高于其他政党。《中日新闻》的舆论调查发现,20岁投票者有近半数(47.1%)投票给自民党,高出其他年龄群体,而投票给日本共产党、立宪民主党等左翼或自由主义等“革新政党”的比率在各年龄层中最低[12]。根据共同通信社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18岁和19岁新增投票者中有40%的票投给自民党,高于全体对自民党的投票率(38.2%)[13]。由此可见,自民党积极争取青年的强烈意愿、更有效的争取方式具有更好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效果。

4.自民党的年轻化、开放化、标准化策略[14]

自民党在2017年选举中获胜并获得了近一半青年投票者的认可,这与近年来该党在宣传战略上进行重大革新,以“开放化”“标准化”策略建立起的让候选人在选举和日常政治活动中都可共同利用的“选举平台”密不可分。

“开放化”是指将具体的联络方式通过网络向社会广泛公开、促进自发访问的各种支援政策。此前,政党青年组织往往针对组织起来的青年开展活动。就业市场中非正规雇用的兴起,对政党青年组织尤其是以工会为活动基础的社青同和民青同盟等政党青年组织造成了严重影响。自民党也非常重视对利益团体、业界团体等被组织起来选民的政策调整和交流,但在未被组织起来的“非组织选民”日益重要的今天,需要建立起任何人都可以便捷访问的途径和渠道,促使尚未被自民党联系和影响的非组织选民和业界团体主动与其建立联系。

“标准化”是指为达到一定水平的政治和选举活动而实施的支援政策。自民党以前对候选人有一定的政治家资格要求。当前,由于自民党内的多样性、具有培育政治人才的派系作用的逐步减弱,以及政治职业时间较短的新人当选为议员等状况,自民党议员年轻化现象凸显。议员的年轻化虽然增加了与青年的亲近感,但由于经验不足,年轻政治家也相对容易出现问题和丑闻。2013年,自民党为应对参议院议员的网络选举,在党内与广告代理店、IT企业合作构建起集数据收集、分析、信息反馈为一体的T2机制,进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针对当天的选举演说提供详细信息。例如,当时原子能发电所的再启动是一项热门话题,T2强调要使用“在以安全为第一的前提下,尊重原子能管理委员会的判断”这样的言语表述。这样既可在不影响各候选人特点的前提下达到一定水准的街头演说,还可以降低对敏感话题的失言风险。

四、日本青年工作对我党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1.注重意识形态建设,加强青年对政党的认同和参与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右翼保守主义势力日益崛起,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反对非法外来移民的逆全球化思潮。自民党在日本社会右倾保守主义日趋盛行的氛围下,以生动、亲和的推广方式在青年中获得了较高支持。例如,自民党青年局从保育园、幼儿园开始推广“正确日本地图”活动;以青少年喜爱的应用软件Instagram为媒介,在学生中举办开放革新征文大赛活动;还推出以安倍晋三为卡通原型的“安倍蹦蹦跳”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和培养青年对自民党的亲近感以及对政治的担当。可以看出,自民党青年组织既善于做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又善于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政党理念的宣传引导工作。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众多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尤其需要发挥好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在全国青年中的调查显示,新自由主义(61.5%)、民族主义(54.2%)、道德相对主义(41.3%)、功利主义(39.4%)、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39.2%)这五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较大冲击。在网络社会思潮和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下,更需要以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根基上坚定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2.锐意革新政党青年组织,强化组织活力

面对青年政治冷漠、政党青年组织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从2000年开始,自民党率先对信息传播的战略、方法和管理进行了一系列革新,2003年在党内设立了“党改革验证·推进委员会”,2005年更名为“党改革执行本部”,成为总裁直属组织,并与专业宣传公司签约。自民党还专门成立了网络媒体局,其要职常常由青年局的骨干兼任,通过青年局与青年组织建立联系,承担起包括网络宣传在内的宣传工作。而在同时期同样采取与专业宣传公司合作的旧民主党(现立宪民主党的前身),却将2005年众议院选举的惨败归咎于宣传公司,此后没有再继续推进信息传播及宣传的内部化改革,从而在信息传播革新中明显落后于自民党[15]。同时,以选举活动和青年运动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一直是日本各政党青年组织的发展方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生运动高涨时期,也是日本各政党青年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一直以来,以选举为中心的宣传和讲演都是政党青年组织的重要活动。例如,自民党学生部的理念就是了解如何与民众尤其是青年形成政治互动,其中一个方法是给每个组员5分钟的时间,让组员之间相互竞争,看看什么话题可以在大街上让人留下来聆听,从而了解民众的关心。组员间的竞争、强烈的价值认同,以及为所推选议员进行的热烈的助威宣传活动,都发挥了团结和凝聚青年的积极作用。

对青年作用的高度重视和对信息传播重要性的积极认知,以及为此开展的一系列组织革新,是自民党与其他政党在青年间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国青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作用迅速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具有更高的知识素养、更开阔的眼界,也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思想,这就要求党的青年和共青团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以信息化、年轻化的革新举措促进组织建设,带动和凝聚青年,最大程度地发挥青年的创造力和激情。

3.大力培养政党青年骨干,加强对其成长发展的规划和支撑

少子化和老龄化导致日本青年人口和占比不断减少,作为选民的青年占比远远低于中年及老龄人口,从而导致青年对选举的影响力不断降低。政治家往往更重视中老年群体的诉求,忽视青年群体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代言人也是造成青年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日本在各党联合推动选举年龄下调,提高青年选民占比的同时,也致力于青年政治家的培养,以形成青年群体的代言人,代表青年发声,从而强化政党与青年的平等对话关系,创造青年容易感觉亲近的同代环境,吸引青年的投票和政治参与。自民党在这方面走在前列,与IT企业和专业宣传公司合作建立起综合数据收集、分析以及信息反馈为一体的T2机制,既可以及时监控和掌握社会舆情,也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演讲及活动时的注意事项,对于从政经验较少的青年政治家可以极大地降低失言的风险。此外,各党派设立的政治培训学校也是日本各政党培养青年精英的特有方式。通过各自的培训学校,不但可以让经过层层选拔的青年精英更加系统地进行课程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政治活动,在实践和交流讨论中积累经验,且学员间的交流与互助会加深毕业生间的感情,容易形成统一战线。

我国在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中,也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青年精英培养和后续活动的支撑体系,既要有严格的选拔、系统的学习以及在实践和交流中的经验积累,还要有建立在舆情反馈系统下的指导和监督,集选拔、培训和后续支撑为一体,培养出更多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青年骨干。

4.与地区相结合,组织青年振兴乡村发展

青年团是日本青年团协议会的基层组织,最初为一种自然产生的与生产、警备、祭典等村落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缘性青年组织。近年来青年团的发展和作用虽有所衰退,但面对日本农山渔村人口不断流失而导致的过疏化现象,作为基础广泛、遍布日本市镇村的青年组织,青年团担负着促进地域平衡发展、保护地区传统文化以及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制外就业及创业青年的占比越来越高,与原来大部分由学校和单位组织起来的青年相对,现今非组织青年的占比越来越高。因此以地区或社区为单位的地缘性组织将是组织和服务青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依据地区特色,从青年的居住和生活出发,更好地满足青年的各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非组织青年有效、有序地组织起来。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可以借鉴日本青年团以庆典活动、传统活动、环保活动、社会活动为主导的活动方式,以活动组织和带动青年,将青年的发展和力量与乡村特色发展以及振兴乡村相结合,引导青年为创建和谐社会、消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北海道地区本部[EB/OL].http://park17.wakwak.com/~lsyho/.2019-06-20.[2]日本青年团协议会[EB/OL].http://gy.youth.cn/gyw/hztt/201211/t20121123_2643672.htm.2019-05-15.[3]日本民青同盟的魅力所在[DB/OL].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2/82/20011220/631096.html.2019-06-20.

[4]内閣府.子ども・若者白書[R].2018:90.

[5]刘星.日本教育非营利组织(NPO)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12(2):98-106.

[6]维基百科[DB/OL].https://ja.wikipedia.org/wiki/自由民主党(日本).2019-06-20.

[7][8][9]赵亚樵.国外青年与青年工作[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60-63.

[10][14][15]西田亮介.2010年代の自民党の情報発信手法と戦略に関する研究[J].社会情報学,2016(5):39-52.

[11]日本执政党推手机游戏“安倍蹦蹦跳”吸引年轻选民[D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13-06/30/content_16690553.htm.2019-03-17.

[12]山田昌弘.なぜ若者は自民党に投票したのか?現状に満足する若者、満足しない中高年[DB/OL].https://biz-journal.jp/2017/11/post_21525_3.html.2019-05-22.

[13]18、19歳の投票傾向は自民党が40%でトップ民進党は全世代より低調[DB/OL].http://www.sankei.com/politics/news/160711/plt1607110084-n1.html.2019-05-22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