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45):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发展报告之香港青年的发展面貌

发表日期:2014-06-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香港自1997年主权回归以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均经历了重大变化。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的沙士(非典)疫潮、其后经济复苏,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香港整体社会虽曾饱受冲击,但目前仍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人均生产总值达31800美元,在亚洲仍处于前列。由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剧,面对来自全球及内地的激烈竞争,香港青年在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发展,以及他们适应转变与个人竞争能力备受关注。

与全球化息息相关的资讯和通讯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对香港青年造成深刻影响。资讯及通讯科技一日千里,极大地改变了当今青年的成长环境,教育改革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资讯科技影响着青年人的行为及生活习惯、沟通模式、人际交往,以至社会参与状态等,生活环境变得更为紧凑,无论青年之间,或青年与社会之间,都变得更为互动。

本文就香港回归以来,与本土青年相关的研究及数据资料,做出归纳整理,扼要展现回归以来香港青年的发展面貌,当中包括青年人口、教育、经济自立能力、社会参与、资讯及通讯科技、身体及精神健康,以及行为健康共七个方面。此外,还通过香港青年协会自1997年起进行的十次“青年价值观指标”调查,了解香港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通过这些资料并综合当前香港社会状况,做出总结性分析,阐述发展趋势,并提出重点建议。

一、青年人口

香港整体人口近年持续增长,但儿童及青年人口则显著下降,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图14-1显示,至2011年年中,全港总人口达7108100人,较2006年增加251000人。在青年人口方面,15-24岁共有867900人,占12.2%,较2006年减少40700人;25-39岁为1667500人,占23.5%,较2006年增加37400人。0-14岁儿童有837600人,占总人口11.8%,较2006年减少101600人。至于40-64岁及65岁或以上人口,分别为2800000人和935100人,占39.4%13.2%,分别较2006年增加272900人及83000人。数据显示,香港人口老龄化日益显著,儿童和青年人口正明显减少,其中儿童人口减少的速度更快。

 

14-11991-2011年人口年龄组合变化

 

香港的人口补充,主要靠出生和移入两方面。香港出生的人口近年有回升趋势,其中主要是由于内地妇女来港生育的数目大幅上升。图14-2显示,香港的出生数目和粗出生率,自2003年的低潮持续回升,2010年的出生数目有88500人,当中不少为内地妇女所生。以2010年为例,内地妇女在香港所生的注册活产婴儿数目,就占所有在香港出生婴儿的46%,父母均非本港永久性居民的婴儿数目占八成。综观香港本地儿童人口减少,以及内地妇女来港生育数目上升,相信数年后在香港成长的儿童数目有可能再次回升,内地妇女在港所生子女将成为重要的年轻成员。

在移入人口方面,以内地持单程证来港为主。根据政府统计处的资料,2001年的净迁移人数达28700人,占同年人口增长49300人的58.2%2010年,净迁移人数为20600人,占同年人口增长64100人的32.1%。数据反映虽然外地来港定居人口数目不少,但已不再是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人口增长以出生人口为主。

 

14-21991-2010年粗出生率及总和生育率

 

婚姻状况方面,在15-39岁人士中,未婚者占大多数。在2010年,15-39岁未婚男性有831800人,占73.6%;已婚有290800人,占25.7%;丧偶及离婚/分居有7600人,占0.7%。至于15-39岁女性方面,未婚有841200人,占59.7%;已婚有535400人,占38.0%;丧偶及离婚/分居有31300人,占2.2%

2010年,男女的初次结婚年龄中位数分别是31.2岁和28.7岁,结婚数目有52600宗,是近10年来的高峰。离婚方面,2010年的离婚判令数目为18167宗。

与过去比较,更多青年人“迟婚”或不结婚,他们也可能独居或与伴侣同居,而经历离婚的人较过去更多。换句话说,处于婚姻关系的青年人比例较过去减少,而现时的家庭模式亦较过去趋向多元化,出现重组家庭、同居或独居家庭等。

二、青年教育

教育方面,香港青年的教育程度在过去十年不断提升,接受过专上教育的15-39岁香港青年,占该年龄组别超过三分之一,且比例持续增加。图14-3显示,教育程度属学位的有715700人,占28.2%,属非学位专上程度的有291100人,占11.5%;属高中/预科及初中或以下程度的,分别有1152300人和379000,占45.4%14.9%。过去10年,具专上教育程度,尤其非学位的青年比例大幅增加至六成以上,而具中学或以下程度的青年人比例正在减少,青年人的教育程度显著提升。

 

14-32001-201015-39岁人口的教育程度分布百分比

  

香港专上教育的发展,近年以鼓励自负盈亏课程为主,自负盈亏的副学位和学位课程大幅增加,但以公帑资助的学士课程学额并无增加,公帑资助的副学位课程学额甚至大幅下跌。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副学位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01学年的13212人,下降至2009/10学年的5411人,减幅达6成;而教资会资助的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多年来均占约14500个(见图14-4)。

 

14-42001/02-2010/11年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入学人数*

 

 

另一方面,近年自负盈亏的专上课程学额急速上升。根据教育局的资料,2009/10年度的全日制经评审副学士学位及高级文凭学生人数分别占23300人和24100人,而全日制经评审学士学位学生人数亦占9800人,较2001/02学年上升436倍不等,反映青年在本地升学的机会增加,但不少青年及其家庭的财政承担则有所提高。

此外,香港近年出现一些在邻近内地深圳居住和生活但每天来香港上课的跨境学童。教育局的数字显示,在2004/05学年,中学或以下跨境学童数目只有3803人。至2010/11学年,人数急增至9899人;当中接近一半为小学学童,接近四成为幼稚园幼童。这些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不少丈夫为香港人、妻子为内地人,子女因在香港出生而拥有香港居留权,他们希望孩子在香港上学,可以享有香港的免费教育并尽早学习融入香港社会。然而,当中引发了不少过境安全和交通安排等实际问题;而长时间花在交通上,亦可能影响学童的休息时间、同辈社交生活与课外学习等。

三、青年经济自立能力

随着专上教育机会增加和职前教育扩张,香港青年的劳动人口及劳动人口参与率近年持续下降。图14-5显示,25岁以下劳动人口持续下降,至2010年下降至322200人,劳动人口参与率则下降至36.3%25-44岁的劳动人口同样出现下降,至2010年为1890100人,劳动人口参与率则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为84.7%,这与该年龄段人口数目持续下降有关。

 

14-5:按年龄组别划分的劳动人口及劳动人口参与率

 

15-24岁青年人最普遍从事的行业为“公共行政、社会及个人服务”业。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在2009年,从事该行业者有95200人,占15-24岁劳动人口的30.3%;其次是“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共有85100人,占27.1%;第三是“金融、保险、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业,共有49200人,占15.7%

在职业方面,“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已取代“文员”,成为15-24岁青年中最多人从事的职业。在2009年,从事“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有103000人,占15-24岁劳动人口的32.8%,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其次是“文员”,共有83300人,占26.5%;第三是“辅助专业人员”,共有54100人,占17.2%。同时,从事“工艺及有关人员”职业的青年就业者大幅下降,从事“非技术工人”的则从2003年起回落。

随着产业发展需求和青年的学历不断提升,职业所需的学历和知识也在提高。一方面青年人的职业出现“升级”;另一方面,对低学历低技术的青年而言,则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香港经济一度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恶化,至2010年有所回稳。就业情况受到波及。图14-6显示,15-19岁青年失业率由2008年第一季的10.5%,上升至2009年第三季的25.8%20—24岁及25-29岁组别的失业率分别由5.9%2.4%,上升至13.2%5.0%。此后,经济逐渐回稳。至2011年第二季,20-24岁和25-29岁的失业率分别回落至9.2%3.7%,失业人数分别为24900人和17900人;15-19岁组别的失业率则回落至18.6%,失业人数为7500人。但是,15-19岁组别的失业率仍长期高企于20%左右,20-24岁组别的失业率则在10%左右,反映低学历和缺乏工作经验的青年人,仍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14-6:按季划分的青年失业率(%

 

在就业收入方面,2010年,15-19岁和20-29岁女性的每月就业收入分别为$5500$8500,与2001年相仿;男性方面,201015-19岁及20-29岁男性的每月就业收入分别为$5500$9500,较2001年分别下降8.3%5.0%15-19岁男女就业者的收入只是全港整体就业收入中位数的45.8%61.1%。这就表明,虽然青年人能找到就业机会,且其职业有所“升级”,但他们的“议价能力”却明显下降。换句话说,青年人即使就业,其收入也未必能达至经济上独立的水平,极有可能仍需依赖家庭作经济支援。

香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青年贫穷情况持续。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资料,以家庭收入中位数一半为贫穷线计算,15-24岁青年的贫穷率在10年间由15.9%上升至20.1%。部分青年及其家庭因经济困难,需要依靠社会的安全网提供基本保障。至20103月底,全港综援由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提供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是以入息补助方法,为那些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人士提供安全网,使他们的入息达到一定水平,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受助人数达479167人,占全港整体人口的6.8%15-24岁受助人数达55377人,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6.3%25-39岁受助人数为37257人,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2.2%。图14-7显示,由2003年至2010年,除15-24岁组别外,所有年龄组别的受助人比例均逐渐回落,反映青年人经济困难的问题并无明显改善。

 

14-7  2003-2010年综援受助人占该年龄人口比例

 

四、青年社会参与

香港近年参与义工服务的总人数、青少年人数以及服务时数持续上升。由社会福利署所推动的义工运动,整体登记义工人数由2000年的236969人,上升至2010年的930941人,13-25岁青少年登记义工人数则由同期的105590人,增加至407562人(见图14-8);整体服务时数由720万小时,上升至2208万小时,表明义工服务愈来愈普及。但一项由香港大学政策212010)所进行的追踪研究显示,部分青年人未能持续参与义务工作,而且大部分参与者的服务时数在每年50小时以下。

 

14-813-25岁登记义工人数

  

在捐献方面,香港大学政策212010)在2008年进行的追踪研究显示,在一年内曾作捐献的青年受访者占47.9%,较2004-2005年的64.5%有所减少。在曾捐款的青年受访者中,74.5%表示曾捐款给社会服务组织或慈善机构,32.5%曾捐款给学校或办学团体,24.0%曾捐款给宗教组织,反映香港青年的捐款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教育和宗教发展三方面。在捐款额方面,每年捐款额在$100以下的占59.4%$100-500的占25.9%$500-1000的占4.0%,而捐款超过$1000的不足一成。

青年人参与不同的团体和组织,有助于他们增强群体意识与网络联系。一般来说,学校内通常有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供青年参与,在学青年因此会有较多机会参与组织活动,但青年人离校后参与组织的机会有可能较低。香港大学政策212010)的研究结果发现,2008年曾参与公民组织的受访青年占29.4%,其中在学者当中占39.5%,在职者当中占20.4%,非在学及非在职者当中占20.4%。以最低程度的参加活动计算,青年人最经常参与的是宗教组织,占15.1%;其次是校友会等教育组织,占9.7%;再次是制服团体和社会服务组织,分别占5.6%5.3%

在政治参与方面,2008年立法会选举整体投票率为45.2%。图14-9显示,18-20岁、21-25岁和26-30岁的投票率分别为53.1%40.9%35.5%,较2004年的选举下降7-13个百分点,趋势与整体选民相似。2008年选举中21-25岁的投票率,高于26-30岁和31-35岁组别,反映21-25岁的投票率有居上之势,意味着此组群的青年人对政治参与的态度转趋积极。

 

14-9:历届立法机关全港分区直接选举各年龄组别投票率

 

此外,政府设立了各种咨询和法定组织,社会成员主要就政策制订或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意见。这些组织是议会以外,社会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根据民政事务局的统计,2009年,在4079名有提供年龄资料的成员中,40岁以下的只占8.6%,大部分成员为50岁或以上,反映香港青年人在各咨询及法定组织的比例严重偏低。

至于区议会方面,民选议员的年龄分布较为平均。2009年,在405名民选区议员中,30岁以下占4.9%,而40岁以下及50岁以下的成员,分别占22.7%44.4%。虽然年轻议员所占的比例仍低,但与咨询及法定组织相比则较高,反映青年人对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仍有一定兴趣和能力。综合而言,本地青年的政治参与机会依然受到很大局限。

五、青年与资讯及通讯科技

资讯及通讯科技的应用近年迅速普及,电脑及互联网已全面融入青年生活之中。图14-10显示,在2009年,10-14岁、15-24岁及25-34岁的青年,每周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分别是15.5小时、25.9小时和30.6小时,即平均每天花上2-5小时在互联网上,是2001年的2-3倍。青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亦相当多元化,除了查询资讯和互动通讯外,也包括娱乐和处理日常事务,近年更流行以网上互动与他人建立即时的联系网络,分享信息。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2010)的调查就发现,在受访的800多名12-23岁青年人中,87.6%表示自己有上社交网站的习惯,当中98.4%的绝大部分最常使用Facebook

 

14-102001-2009年青年人每周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平均时间

 

虽然互联网为人们带来前所未见的方便,但同时也为青年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网络成瘾的风险。图14-11的研究资料显示,在229510-17岁的青少年当中,占26.8%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风险,中度风险的占8.5%,高度风险的占2.7%,其中男性和14-17岁组别的风险较高。以全港10-17岁人口推算,即约有77000名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达中度或以上。他们受到网瘾的威胁,令社会各界关注发展治疗和服务的需要。

 

14-1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N=2295

  

六、青年身体及精神健康

在身体发展方面,卫生署的资料显示,在2008/09学年,18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71.5厘米159.2厘米,与1999/2000学年比较,男女的身高分别增加了0.4厘米0.5厘米18岁男性和女性平均体重分别为61.9千克51.5千克,男女的体重分别增加了1.0千克1.2千克;资料反映,近10年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有平稳增长。

体育运动方面,大部分香港青年尚未形成经常做运动的良好习惯。卫生署的行为风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发现33.5%18—24岁青年人在被访前7天做过最少10分钟剧烈体能活动2天或以上,属做剧烈体能活动最活跃的组别。虽然如此,但仍有66.5%18-24岁青年只做了0-1天剧烈体能活动,青年人做中等剧烈活动的天数不比年长者多,而做步行等活动的天数比年长者更少,反映出经常做运动并不是青年人普遍的习惯(见图14-12)。

 

14-122009年在被访前7日有做最少10分钟剧烈体能活动或运动的日数

  

在患病情况方面,香港青年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低。卫生署的调查显示,患上最少一种慢性病的18-24岁青年人只占7.1%,身体状况明显较年长者更好。然而,在中小学生方面,患脊柱侧弯症的比例近年持续上升;检出有体重问题的比例,包括肥胖和消瘦,亦占两成以上;至于19岁以下往精神科求诊及住院的人数近年皆有所上升。

在自杀方面,2009年的0-14岁、15-24岁、25-34岁及35-44岁自杀率,分别为每10万人0.38.413.0,和13.6。图14-13显示,各年龄的自杀率近10年有下降趋势,而15-24岁的自杀率自2005年起大致保持平稳。根据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资料,200915-24岁男性的自杀率较2008年有所增加,自杀者当中逾半属失业人士,反映失业者是香港青年当中的自杀高危群。

 

14-132001-2009年自杀率(每100000人)

 

七、青年行为健康

在香港,承认自己有性行为经验的中一至中二学生、中三至中七学生和18-27岁青年比例皆有所上升。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每5年进行一次的全港性调查显示,在2006年,中一至中二男女生有性行为经验的比例分别占7.8%4.3%,中三至中七男女生的比例分别占14.1%8.3%18-27岁男女青年的比例则分别为48.3%56.1%,均较2001年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卫生署的资料显示,香港少女及整体终止怀孕数字近年呈下降趋势,200915-19岁及20-24岁女性的终止怀孕数目分别为1080宗及2583宗。

在吸烟及饮酒习惯方面,惯性吸烟的青年比例正在减少。政府统计处的调查显示,在2008年,习惯每日吸食香烟的15-19岁、20-29岁及30-39岁男性分别占3.5%18.4%25.7%,三组男性的每日吸烟比例均在下跌。女性方面,2008年习惯每日吸食香烟的15-19岁、20—29岁及30-39岁女性分别占1.2%6.1%6.4%15-19岁及20-29岁两组女性的每日吸烟比例也在下跌。在吸食量方面,2008年习惯每日吸食香烟者每日平均吸烟支数,15-19岁、20-29岁及30-39岁人士分别为11支、12支和13支,虽然三组数字均低于整体吸烟人士的吸烟量,但15-19岁青少年的吸烟量有所上升。

此外,卫生署的行为风险因素调查(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9)显示,在2009年,过去1个月曾饮最少1杯酒精饮品的25-34岁人士占40.4%,比例较其他年龄高;其中年纪愈大,愈多会每周6天或以上饮用最少1杯酒精饮品。18-34岁的被访者,则较多一次过饮用最少5杯酒精饮品,及较多因饮用太多酒精饮品而出现醉酒的症状。这就说明青年人不是经常饮酒,但他们饮酒的量大,甚至容易出现暴饮和醉酒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青年人的饮酒文化和暴饮行为的普遍性。

在吸毒方面,新呈报吸毒青少年人数有所回落。图14-14显示,201021岁以下新呈报青少年吸毒人数是1757人,当中16岁以下占389人,16-20岁占1368人,21岁以下女性占所有女性新呈报者的57.3%;而2010年的吸毒平均年龄维持在24岁。在吸食毒品种类方面,在上述青少年中,有97.8%吸食危害精神毒品,而最常吸食的仍是氯胺酮(俗称“K仔”),占首次呈报个案的78.2%;其次是冰毒,占22.1%;第三是可卡因,占12.9%。由此表明,氯胺酮是青少年中最流行的毒品,而冰毒和可卡因也有卷土重来之势。

 

14-142001-2010年禁毒处新呈报的青少年吸毒者的人数

  

在犯罪情况方面,青少年犯罪率回落,但青少年触犯严重毒品罪行的数字仍在高位徘徊。图14-15显示,201010-15岁少年犯罪被捕人数有3576人,是10年来的新低,10-15岁少年犯罪率则回落至2010年的每十万人808人;16-20岁犯罪人数和犯罪率分别为4255人和每十万人968人,均为10年新低。青少年最常触犯的罪行,包括“爆窃及偷窃”、“侵犯人身的暴力罪行”、“侵犯他人财物的罪行”和“严重毒品罪行”。当中,触犯“严重毒品罪行”的青少年人数近年急升,至2010年仍居高不下,触犯该罪行的10-15岁及16-20岁的人数分别占84人和701人,明显比2006年的52人和402人要高。

 

14-152001-2010年按年龄划分的犯罪被捕人数及比例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