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29):青年流行文化之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发表日期:2014-06-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新世纪的青年流行文化,以其大跨度的步伐,走进了一个时而令人眼花缭乱、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新世界,呈现出众多新特点。

 

一、从内容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多元化、简单化和国际化

(一)多元化

青年流行文化的多元化,首先表现为青少年群体中流行文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在新世纪兴起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主要有:以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流行饮食文化;卫衣(SWEATER)和迷你裙(mini skirt)为代表的流行服装;以OPPO为典型的时尚青春音乐手机;韩剧引发的“韩流”文化;手机短信引起的“拇指”文化;《超级女声》唱响的草根“秀(show)潮”文化;《血案》带出的“恶搞”文化;《老鼠爱大米》为代表的流行歌曲;《一起来看流星雨》引领的偶像剧文化;以街舞、新潮打扮为主要元素的“嘻哈”文化;“翠花,上酸菜”,“我爸是李刚”之类的“流行语”文化;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相结合应运而生的种类繁多的星座文化;《樱桃小丸子》、《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代表的动漫文化;《兰陵长歌》等的流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如《愤怒的小鸟》;相亲类流行文化如《非诚勿扰》;集运动、表演于一体的青年街舞文化、极限小轮车文化;“都市快闪客”、“都市抱抱团”等行为文化。可以说,青年的各个领域内,都有着流行文化的因子。

其次,多元化表现为青少年获取或享受流行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流行文化传播的媒体工具层出不穷。传统的电视、广播、录音机、书刊等依然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信息传播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新型的科学技术更为流行文化的生产、复制和传播推波助澜,电脑、手机、互联网、DV摄像机、MP4等的迅速普及,拓宽了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传播和选择的渠道。

(二)简单化

80后、90后青少年希望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尽量多点娱乐和休息,对身边的各种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意愿减弱,基于简单的流行文化语言被创造和普遍接受。有平常的文字词语,通过改写、误写或缩写来进行沟通交流。如误写流行语:“神马”、“杯具”;改写流行语:“给我个理由先”,“那就out(过时)了”,“I服了U”,MM(美眉),FDD(肥嘟嘟),TMD(他妈的);数字流行语:584(我发誓),56(无聊),88(再见),1314(一生一世)等;创造流行语:“雷人”,“山寨”,“晕”,“无语”,“给力”,“来感”等。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排行榜中,以“哥”为主体的时髦用语,如“哥×的不是×,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就列入榜单。追求愉悦,制造快乐,享受乐趣成为青年流行文化中无处不在的一道亮丽文化景观。特别是流行语文化,因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贴近生活、娱乐轻松、回归纯真,又提高了沟通效率,成为了青年所追捧的流行与时尚。

(三)国际化

伴随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趋势,青年流行文化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一是偶像崇拜的国际化。当代青少年深受“韩流”“日流”的侵袭,不仅对国内的偶像追捧喜爱,对韩、日偶像,尤其是新生代年轻偶像非常崇拜。二是流行服饰的国际化,当代青少年穿着风格迥异,热衷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国外前卫、个性的服饰。三是流行语言的国际化,许多青少年受到韩剧日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这些国家的各种语言,在称谓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了日韩文化的烙印。四是喜欢的影视、歌曲和动漫等都有着国际化的趋势。

 

二、从指向目标看,青年流行文化的物质化和个性化凸显

(一)物质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消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小说、电视剧中,王子与灰姑娘、青蛙与公主的情节层出不穷,都有许多享受丰裕甚至奢侈的物质生活的情节。青年一代对物质需求也相当明显,形成了享有流行文化商品的意愿和行为。对电影、歌曲、动漫、服饰等流行文化产品,青年不再只停留在感官上的短暂欣赏,而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实物本身,达到长期珍藏和玩味的目的。例如,购买歌曲原声带或限量版CD,动漫扭蛋和手办,各种模型、贴画、卡通玩具等,对流行服饰的追求,去电影中展现的优美旅游胜地,追捧高端手机和电脑,如iPhone4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当前青年文化的物质形式,是用高技术产品来显示异类特性的。青年享受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奇与刺激,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到了一种物质上的依托”。作为物质文化的流行文化产品,区别于传统商品,其物质性是作为工具和手段表现出来的,其文化性质则更凸显象征价值。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公司,迎合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物质的心理需求,使物质流行文化充斥市场。

(二)个性化

进入新世纪,青年更加趋向于自主、创新,并以此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很多草根青年不甘于底层社会的生活,通过奋斗,经由网络媒体、电视的信息披露,迅速成为青年流行文化中的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先是《超级女声》造就的李宇春“草根偶像”,后有《快乐男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85后和90后参赛,他们中有普通学生、工薪族及打工仔。三水的J.XCREW街舞队,由十五六岁的初中生组成,凭着对街舞的热情及精湛的舞技,成为国内外出名的“街舞少年”。深圳万福民工街舞团,拥有成员6名,有建筑工、螺丝工、洗车工,还有送外卖的。他们白天打工,晚上练舞,生活艰苦,团结合作,执着追求自己喜爱做的事情,终于登上2011年春晚,由“草根”变为“明星”。河北保定农村邵永生的“高跷街舞团”,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经过创新,经由《中华达人》节目走上春晚。这些底层社会青年一改先前参与流行文化的被动和顺从,更加期盼独树一帜,追求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他们不愿只是充当强势文化的被动观众,开始勇于张扬个性,成为了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开拓者、参与者和享有者。

 

三、从范围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大众化与小众化并存

(一)小众化

青少年的个体意识强烈,根据自身对流行文化的喜爱类型,形成亚文化群体。不同青少年群体和阶层,在财力、物力、地位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求分化,形成了青年流行文化内部非常大的分化。因此,整体表现为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按阶层和群体等标准,再横向细分为若干板块,即狭义的“小众化”。典型的“小众化”板块,比如引领消费潮流的“小资”、“新人类”,“摇滚发烧友”,“欧洲电影俱乐部”,“DV摄影爱好者”,“民工街舞团”,“旋风极限队”,“花式调酒队”,“滑板一族”、“穴居一族”、“动漫一族”等。围绕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流行文化景观。各个文化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小众化”板块,虽然人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的策源地。总之,青年流行文化在青年群体内部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分化,小众化特征日益明显。

(二)大众化

大众化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生成基础,大众化与小众化并行不悖共同发展。在大众化的方向,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受众不仅包括青少年群体,且日益走出青少年群体,把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纳入受众的范围之内。《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标准的儿童剧,不但受到了诸多小朋友的欢迎,甚至成为了现阶段很多成年人“装嫩”的资本。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其情节和角色设置取悦了从青少年、儿童到老年人的全部玩家群体,使其从流行文化迅速演变成大众文化。网络媒体日渐普及,接触网络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中老年人也都受到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积极加入到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中。

 

四、从表现上看,青年流行文化易变、高科技化且产业化明显

(一)易变化

流行文化的首要特点是与“时间”密切相关,总是在一定时间中被人们追求、赞赏、推广和促进,然后又在某一天变成一种“过时”的事物。“一种时尚刚刚取代另一种,又让位给另一种随它而来的新时尚,而这种新时尚也并非最后一种。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的轻盈性”。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的类型变化不大,但越来越容易发生转变。从发型、流行歌曲或影视剧,到“明星”、卡通玩具、流行语等,无不如此。从流行语来看,2000年流行“翠花,上酸菜”,现在取代的是“神马都是浮云”或者“给力不给力”;在影视剧及“明星”中,先有《还珠格格》的赵薇、《流星花园》的道明寺、花泽类,随之而来的是《真命天女》的S.H.E备受人们认同,现在均已是“老土”;曾流行一时的网络游戏“偷菜”,已被“愤怒的小鸟”所击败;画面色彩优美的二维动漫,正在被3D技术制作的动漫所替代。青少年流行文化产品像流行风一般“时时漂浮,上下不定,前后流动,无时不在变动和流变”,整个流行文化领域宛如进入了一场“时尚竞赛”。

(二)高科技化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塑造流行文化的重要基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使青少年流行文化表现出极强的技术复制性。某种意义上说,流行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产品,更是一种技术产品。由于某些社会事件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如“山寨”、“雷人”、“做人不能太CNN”、“躲猫猫”、“囧”、“神马都是浮云”、“出来打酱油的”等,这些流行语都是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微博,QQ视频聊天,msn、网购,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其他活动,如买卖好友、农场经营、网络同居(结婚)等,都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和未婚的比例更高,网民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电视也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重要媒介,立体声、超大屏、高清晰电视是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之一,日韩流行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在青少年受众中广为传播。另外,像MP3MP4DVDEVD等高科技产品,也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必需品,给他们带来了休闲的便利和生活的快乐。新世纪青少年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传播和流行,正变得与高新科技密不可分。

(三)产业化

当前,青年流行文化日益成为一种产业在运营。流行文化的产业化,是指生产企业以流行文化为引领,专门生产和经营流行文化产品,或直接参与流行文化产品的营销,从而形成流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及营销产业链条。其中,国家政策为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手抓、两加强”,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国家承认并支持文化的产业属性,强调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且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流行文化产业得到更快发展。非公有资本积极调研和开发针对青少年的文化产品,推动了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产品能否售出受到当下流行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方面出现的流行文化,更是受到企业的青睐,产业化发展趋势极为明显。

 

五、从地域特征看,青年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趋势明显

从地域特征看,新世纪青年文化经历了欧美文化、“韩流来袭”占主导到本土文化占主导的转变。世纪之交,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呈现出的是“后殖民时代”景观,“我们像港台明星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形象地表达出这层含义,欧美、日韩及港台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三大策源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整体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日韩文化在依然具有魅力,但我国青少年唯外来文化为时尚的时代似已结束,他们开始一改往日随“外”逐流的形象,不断创造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流行文化要素,彰显出自身在形成流行文化中“中国人应当有一份”的主体角色,中国流行开始和国际流行共生。在此过程中,青年流行文化的本土化,包括原创性的本土化和模仿性的本土化。原创性,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越来越凸显。在歌曲领域,周杰伦的《发如雪》、《东风破》、《青花瓷》,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同时,尽管青年流行文化对欧美文化和韩日流行文化还有模仿痕迹,可喜的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蕴含着本土化的二次创作,被称为山寨化时代。从国内流行文化发源地来看,青年流行文化出现了京沪流行文化“源”到各地流行文化并起的转变。北京和上海作为既有流行文化传播路线,依然在发挥作用。同时,地方性流行文化不断涌现,与京沪流行文化似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各地青年精英主动发挥地方传统文化优势,纷纷形成独特的“文化集群”,流行文化日益呈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