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热情地赞扬布尔什维克的战争“是阶级的战争,是全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坚定地相信,人类历史从此将揭开新的篇章。
1918年1月,经章士钊推荐,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随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采用“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孕育、成长和传播的地方。
1918年7月至1919年1月,李大钊先后公开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及“新纪元”等系列重要文章,详细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伟大意义。此外,还通过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新潮社等社团,组织和团结了一批先进青年,其中许多人都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俄国的革命经验使李大钊认识到工农的革命力量,他不断告诉青年知识分子,“要把现代的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中国却没有感觉到任何胜利后的喜悦,反而成为列强谈判桌上的筹码。1919年4月底,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引起了国人的愤怒。
李大钊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始终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共同战斗,他的办公室成了革命青年经常聚会的场所,他常与学生们在这里交流运动进展情况,研究深入的办法,给青年以直接指导。
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运动和以工人为主力的群众斗争,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传单进行散发。“宣言”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撤销警察机构、市民组织保安队、给予市民集合和言论自由五条最低要求,并表明,如果政府拒绝这些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唯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五四运动迅猛发展,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这完全出乎当局意料。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并未停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1919年10月、11月,他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李大钊已经彻底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不仅是热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勇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曾明确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在反复比较中,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与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李大钊作为这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不仅为五四运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摘编自李莉娜的《李大钊与五四运动》,原载《中国档案》2009年第5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