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2):五四时期青年社团组织列举

发表日期:2011-11-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的社团,它是由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在1917年秋发起的。毛泽东在求学期间,为了征求和聚集志同道合者,在1917年的秋天写下了大约三百字的征友启事。这样,毛泽东的周围便聚集了一些奋发有力的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过几个月的联络、酝酿、商讨,1918414,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蔡和森等13位热血青年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家中宣布成立“新民学会”、名称源于“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学会的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19207月又明确规定方针为改造中国和世界。新民学会会员达70余人,后分为两支:一支以毛泽东为首在湖南进行革命活动;另一支以蔡和森为首在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该学会很多会员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

2.学生救国会

19185月,为了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北京的部分学生组织了一个团体——学生救国会(初名爱国会)。当年暑假,该会派出许德珩、易克嶷为代表南下天津、济南、武汉、九江、上海等地进行联络,并于9月初返校。由于他们积极联络,学生救国会几乎成为全国性的团体,并且得到各界的同情与支持。1919年春,北大学生会成立,该校的救国会成员全部参加了学生会。

3.国民杂志社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救国会的学生们决定出版《国民》杂志,成立国民杂志社。杂志的经费由救国会成员自己筹集,每人五块大洋,凡是提供经费者,都成为社员,人数最多时曾达180余人。国民杂志社于191810月正式成立,李大钊为总顾问,邓康为主要的组织者。《国民》创刊号于19191月正式发行。该社报定四大宗旨:增进国民人格;研究学术;灌输国民常识;提倡国货。由于宗旨所反映的是一般的爱国主义思想,所以它团结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既有邓康(中夏)、高尚德(君宇)等这样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有许多无政府主义者。从《国民》所刊文章看来,它的政治态度要比它所宣布的宗旨更为激进,其社员的实际活动也超出了其宗旨的范围。

4.新潮社

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由北大文科的部分学生于191811月创办的,名称源自其出版的《新潮》杂志(英文名称为Renaissance,即“文艺复兴”),该社的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是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成员有37人。自成立之日起就得到前辈的支持,蔡元培、陈独秀代表校方给他们提供经费、场所,李大钊、鲁迅为刊物写稿,胡适则一直是他们的顾问。《新潮》是在19191月创刊的,它以《新青年》为榜样,对《新青年》起了呐喊助威的作用。该社的宗旨是介绍西洋思想,批评中国时弊,鼓吹“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猛烈的抨击,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但新潮社深受胡适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倾向,同时极端崇洋,坚持全盘西化,对民族文化遗产采取彻底的虚无主义态度。正因为有以上的错误倾向,在“五四”以后,新潮社的绝大多数社员就迅速地向右转化了。

5.少年中国学会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各种社团中历史最长、成员最多、分布最广、分化最大的一个。19186月,在北京新闻界活动的四川记者王光祈联合留日学生曾琦等志同道合者筹建少年中国学会,由于李大钊在新闻界、思想界的先驱地位和声望,也被邀请参与活动并被列为7个发起人之一。经过一年酝酿,191971在北京正式成立。他们的信条是奋斗、实践、坚韧、简朴;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包含有3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王光祈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以曾琦、李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会成立时有会员42人,此后发展很快并在各地甚至巴黎建立分会,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和南洋也有它的会员,先后参加该会的有一百多人。由于李大钊的关系,其他社团的许多骨干如邓康、黄日葵、恽代英、张闻天、毛泽东、邓仁静等都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少中”的政治思想及其人员构成决定了其内部的复杂性,1925年底,学会因会员分化而停止活动。

6.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

在《国民》、《新潮》创刊不久,19193月,邓康(中夏)又在北大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最初团员有39人,多为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的成员,讲演团的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在“五四”前,该团对平民进行启蒙教育,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讲演活动。到“五四”爆发前后,讲演团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走上街头,宣讲爱国救国的大道理。

7.同言社

1918年夏,在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请愿后,北京高等师范学生匡互生、周予同等组织了同言社,以练习讲演为名,秘密准备再一次进行请愿。这是一个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成立的爱国组织。后来该组织逐渐接受了工学主义的思想,并在19195月成立了工学会。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著名社团外,在各地区及各种学校内还有很多类型的社团组织,如恽代英1917年在武昌成立的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他们有的公开活动,有的还带有一定的秘密性质。各种社团的兴起,说明了知识界的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为五四运动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注:摘编自邱美珠的《论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组织》,原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