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5):进步社团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发表日期:2011-11-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当时中国的进步社团由于五四时期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强烈的政治性。随着社团的文化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日益结合和五四运动的开展,社团的政治倾向益发明显,逐渐成为为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战斗性的革命组织。如发起最早、影响最大的“新民学会”,不仅对入会条件有严格规定,而且要求会员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该组织在五四运动以及反对军阀的斗争中,起到了领导湖南地区革命力量的核心作用。随后成立的武昌的“互助社”、天津的“觉悟社”、江西的“改造社”和北大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在五四运动中都做出了贡献。上述社团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干部。第二,内部的统战性。五四时期的进步社团其统一战线性质主要表现在社团内部。由于大多社团的宗旨所反映的是一般的爱国主义思想,所以它团结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如“少年中国学会”,从开始成立就是一个兼容了三部分知识分子的统战性组织。其中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动摇中寻找中国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宣传国家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类社团在运动中曾起过比较显著的作用,在后来向左转,但真正彻底转变立场的成员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则一直停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状态中。此外,还有些社团虽然规模较小,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北京的“少年学会”与河南的“青年学会”就是这样。它们是中学生组织的进步团体,有着鲜明的风格,在当时的中等学校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五四时期出现的进步社团由于上述特点以及当时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社团组织又具有其局限性。第一,各进步社团组织虽然宣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是还不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严重意义,还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因此,他们也就往往难以有力地击中敌人的要害,在理论思想上彻底粉碎敌人。虽然一些社团开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但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实际上是把社会的主要矛盾看成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矛盾、劳心与劳力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如“工读互助团”就是如此。第二,由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的人还很少,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所懂得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对于它们来说,要完成五四所规定的任务是不容易和不可能的。这一艰巨任务只有待于后来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了。

 

注:摘编自王国忠的《进步社团的兴起与五四运动》,原载《绥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