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早期青年刊物介绍(8):《中国青年》(1948-1966年)

发表日期:2010-10-2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947717913,全国土地会议在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的主持下于西柏坡召开。为了更好地配合党做好这项工作和促使中国青年运动能够迅速跟上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青委于8月下旬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鉴于各解放区已经按照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的要求开展了试建青年团工作,同时土地改革运动是锻炼和培养进步青年的绝好实践课堂,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的刘少奇把开展建立青年团工作也纳入了全国土地会议的议程。821,专门安排中央青委书记冯文彬就重建青年团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代表中央青委结合历史上青年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和为什么要建团,介绍了试建青年团的情况和怎样建团等问题。冯文彬专题发言当场得到刘少奇的肯定和赞扬。913,在全国土地会议举行闭幕会上,刘少奇作了题为《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又专门谈到重建青年团的问题。他说:“青年团问题,由中央决定后就着手去办。头一步要选择和训练一批青年干部。在土改中把青年团下层组织形成起来,积极分子加以训练。中央局、区党委要选择一批有群众工作作风的、虚心的、能接近群众而没有官僚主义毛病的青年干部去做青年团工作。”这实际上是向全党发出了在解放区土改工作中要开展建团工作的号令。916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工委起草给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这份报告中,他全面报告了全国土地会议的情况,同时向中共中央建议适时召开全国青年工作会议,成立青年团。接着,刘少奇在919出席了全国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并在会上讲话。他说:“要踏踏实实准备一年,再开党内青年工作会议或青年团代表大会。……今年和明春,青年干部要先参加土改,在土改中组织青年,总结经验。”“青年团在大革命前搞得好,大革命后犯了先锋主义错误,抗战时取消了,现在正是重新建立的好时机。”920,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闭幕。922刘少奇、朱德、冯文彬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报告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情况,建议在全国解放区内正式建立青年团,同时提出了开展此项建团工作的计划。102,中共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个建议和计划。重建青年团工作正式被纳入了全党的工作日程,使这项工作从试建阶段走入了正式普遍建立的发展阶段[1]

全国土地会议及全国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结束后,伴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的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和落实这两个会议的精神,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建立青年团的工作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指导解放区建团工作,中央青委根据任弼时的指示,抽调杨述、君宜等,于1948年秋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中央青委所在地开始筹备《中国青年》复刊工作。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青年》复刊十分关心。

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号题写刊名并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2]朱德为第一期杂志撰稿《中国青年当前的任务》,任弼时审阅了全部稿件。1220,《中国青年》复刊第1期与读者见面。

平津战役胜利后,《中国青年》编辑部于19492月迁至北京长安街17号,228在北京出版第4期。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团中央任命杨述为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君宜为总编辑。《中国青年》第14期为半月刊,32开本,迁入北京后改为16开本,仍为半月刊。1949727出版第12期后改为周刊,1950114出版第30期后又改回半月刊。19651月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194812月复刊后的《中国青年》,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情关怀,并受到广大青年,特别是先进青年的欢迎,在新中国建立后的青年运动中始终起着旗帜和号角的作用。在此期间,《中国青年》遵从党中央的指示,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引导团员、青年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承担党和国家赋予青年的各项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以黄继光、罗盛教、丁佑君、雷锋为代表的英模榜样,生动活泼地向广大青年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促进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有效地发挥了团中央机关刊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初期,九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于1966813日被宣布改组,816《中国青年》出版了当年第16期后,也停刊了。

 

注释:

[1]何启君:《青年团的初建》和《刘少奇选集(上)》。

[2]中国青年杂志社编:《中国青年杂志大事记》(内部资料),199310月,第180页。

编撰:贾忠才

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