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过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7月,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担任主编。1920年11月,同何叔衡等在湖南秘密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1月组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书记。在长沙团组织的创建过程中,他多次嘱咐在发展团员时应找“真同志”、“中坚分子”,要注意建团质量。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1927年8月,在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后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其参与党和红军的领导。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2月,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撰写《实践论》和《矛盾论》。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5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五十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
编撰:王 旭
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