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种群还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情绪的发展都先于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对个体道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儿童早期移情能力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后期的道德移情的发展。因此,父母要站在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整体视角,在儿童早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移情能力。
我们知道,儿童生来便具备道德情感的体验能力。婴儿就具有一种本能的间接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痛苦的能力。初生的婴幼儿看到母亲的悲伤表情会表现出不安。虽然儿童在早期已具有移情倾向,具有对他人产生移情反应的能力,但是这种先天的移情能力若得不到强化和发展,就会使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情绪互动受到阻碍,使得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失去协调性。因为移情能力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受能力,这要求人对自身情绪情感的感受能力很强,发展比较健全。如果得不到成人有效的情感互动,儿童自身的情绪情感发展将受到阻碍。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成长是有顺序的,在每个年龄段都会有特殊的敏感期,如果顺应了敏感期的要求,儿童便能自然、轻松地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错过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机会,再要挽回难度甚大。所以,儿童早期的家庭德育,父母需要对儿童先天的移情倾向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儿童的移情发展水平。积极地对婴儿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积极地引导婴儿表达各种情绪,是婴儿形成良好情绪的关键所在。而良好情绪的形成和发展是良好的母子依恋的基础,也为儿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已有的研究表明,条件反射、直接联想、模仿、象征性联想、充任角色等都可以产生移情,它们被称为移情的五大心理机制。分析这些心理机制可以得出,移情体验的产生需要三大条件:第一,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知,即对他人情绪的外显表情如面部表情、躯体表情来感知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第二,对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即个体能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真正意义。第三,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即个体若有了类似情境中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如受伤时的痛苦,受欺负后的愤怒等,那么当其看到受害者的情绪表达和所处情境时,就会唤起自己生活经验中的类似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移情体验。同时,心理学家发现,在移情的产生过程中,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认知水平和情绪唤醒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所以,移情的培养,可以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进行。
1.向父母提出的要求:主动向儿童倾诉自己的情感
儿童具有本能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主动向孩子开放,这就为儿童了解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对情感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刻。所以,父母应该向儿童陈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状态,以及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从别人的语言、声音、表情等辨别情感的能力,即培养儿童对情感的敏感性。其实,听大人倾诉,孩子不仅有了了解别人情绪和内心体验的机会,而且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大人向孩子倾诉情感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交流,要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接触的人相对比较少,父母是主要的接触对象。为此,父母应为儿童创造一个体验他人情感的虚拟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的方式,共同参与到游戏和故事中,让儿童在扮演或假设的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了解不同身份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境会怎样想,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引导儿童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儿童情感越丰富,就越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其移情能力就越强。所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一定要丰富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说,儿童诚然要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敏感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儿童也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只有表达出来了,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人交往起来才不会遇到障碍,达到彼此交流、理解的状态。所以,培养儿童关注自己的情绪,首先是要让他们能觉知这种情绪,并能表达出来。这是情绪外显化的过程,能够为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能力作认知上的准备。
3.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欣赏别人的情感
换位思考,通俗地说是指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它能使人不至于过分关注自己。对于儿童来说,则能使他们较快地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概念扩展到他人身上。培养孩子换位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积极为儿童创造与别人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多与同龄人接触。徐光说:儿童是在与他人一起玩耍和交谈中,甚至在争吵或打架的过程中学会了考虑他人的意见,学会了理解和尊重。第二,引导儿童欣赏别人的情感。当别人高兴时,应该为他高兴,当别人痛苦时,应具有同情心,对别人进行安慰和关怀。这方面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抓住教育契机对儿童进行耐心的启发。需要提出的是,在欣赏别人的情感上,当孩子做出了道德移情时,父母要记得称赞孩子的这一道德行为,使孩子感受道德体验,这有助于强化孩子的道德移情行为。
4.帮助儿童走向集体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6-10岁的儿童面临道德情境时做出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他们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该年龄段的儿童存在着Hoffman指出的“对他人情感的移情”阶段和“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前者表现为能产生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相同感);后者主要表现为对不能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而内疚(内疚感)、对造成他人困境的人或事感到气愤(气愤感)。不难看出,这两阶段的移情都具有道德意义。所以,父母要帮助儿童走向集体,因为后期儿童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儿童在集体中,更有机会产生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更有机会锻炼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力,做出道德行为和体验道德情感。同时,孩子在集体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需要父母的帮助。所以,当孩子从学校同到家里时,父母要倾听孩子在学校班上发生的事情,从语言、表情中感受孩子的情绪,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针对他们的疑惑作必要的启发,有时也需要提供建议,这样才能适时地帮助孩子在走向班集体的同时发展道德移情能力。
注:摘编自王福益的《移情:儿童期家庭德育的关键》,原文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5月。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