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的经济付出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并未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越有利,父母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并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显然更为重要。
不少家长出于对子女学业成绩和升入重点学校的期望过高,或过于溺爱,在择校、家教/补习、购买名牌服装以及过生日等项目上,超出自己能力而不惜重金的高投入,但未必取得与之相对应的高回报。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重点学校后,不仅无法适应并跟上快节奏/高难度的课程教学,反而增加了压力、沮丧和失败感。而另一些子女在名牌大学毕业且工作单位满意的家长则强调:从未给孩子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而是从小带他/她多活动、多参观、多与人交往,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激发他/她的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孩子有较强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之后,自己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少花些功夫,减少些一般父母常有的心理压力和担忧。这些成功父母的教育经验给予我们以启示:经济上的高成本对不同孩子的成效具有差异性,高经济成本不是万能的而且是可以替代的;从小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时间、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素质教育成本,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而长远的效果。因此,设法改善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回报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鉴于独生子女家长普遍存在的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过高、经济成本投入结构不甚合理、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以及父母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现实状况,需要强化家长本身的再教育。因此,大众传媒、家长学校或心理治疗等服务领域,应适当增加相关的父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宣传、培训、讲座和咨询等多层面、个性化的服务,使更多的家长改变将高经济成本与子女成材划等号的偏颇观念,在抚育子女的实践中优化经济成本结构(比如减少择校、赞助、降分录取费和过高的家教、补课、生日庆贺等费,增加参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和参与各种课外兴趣、养成动手能力等活动费用),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益(比如引导孩子将有限的上网费使用在获取有益、可用的信息上,或以较少的零花钱购买工具、材料,在干中学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乐趣),或鼓励子女以劳代逸、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取部分学杂费及零花钱。
注:摘编自徐安琪的《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原文发表于《青年研究》2004年第12期。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