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发表日期:2016-03-23作者: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出处: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5)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以“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5)优秀论文评选近日揭晓。论坛收到应征论文234篇。经评选委员会专家的匿名打分,选出优秀论文6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2篇、三等奖28篇。

 

一等奖(10篇):

《自媒体时代青年维权意识的嬗变与发展研究》,作者:林辉(闽南师范大学)

《解析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及其对青少年的意义》,作者:费紫葳(苏州大学)

《国外青年互联网行为研究及借鉴——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作者:袁海萍(上海财经大学)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对广州青年价值观的追踪调查》,作者:涂敏霞(广州市团校)、刘艺非(中山大学)

《多元认同:“网络青年”的社会认同》,作者:邓志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新媒体时代儿童免受不良信息侵害之立法规制》,作者:余鹏峰、吴鹏飞(江西财经大学)

《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动员青年:必要性、模式与改进》,作者:谭毅(四川省团校)

《手机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作者:郭晓云(龙岩学院)

《福建省青年意见领袖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作者:方楠(福建中医药大学)

《网络空间中的青少年影客文化研究》,作者:徐登月、杜志红(苏州大学)

 

二等奖(22篇):

《宗教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行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作者:温旭(华东师范大学)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微——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作者:檀江林、王帅(合肥工业大学)

《微博政治性视域下的青年媒介素质教育研究》,作者:丁小文(浙江省团校)

《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作者: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

《新媒体下的青年农民电商发展模式研究》,作者:谷云峰(杭州市团校)

《内容为王——新媒体时代共青团教育引导资源及其整合刍议》,作者: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高校大学生网络骨干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对上海地区18所高校811名易班学生干部的调查》,作者:徐满成(上海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态与新思维》,作者:黄炳超(广州商学院)

《青年微博语境中的政党认同——基于对“侯聚森-侧卫36”微博评论的NVivo10质性分析》,作者:韩伟、兰文巧(辽宁省团校)

《当代中国儿童的移动互联网生活》,作者: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兼职维权现状研究——以郑州市XX高校为例》,作者:许立敏、陈明艳(郑州大学)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及思考》,作者:李晓静(河南省团校)

《网络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的变迁研究》,作者:夏晴(苏州大学)

《网络“书写”与认同:“表情党”的主体身份建构》,作者:杜丹(苏州大学)

《新媒体语境中“正能量”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作者:蔡江、张明明、滕海涛(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大学生“低头族”现象研究》,作者:赵福明(华中师范大学)

《新媒体时代青年培训创新研究》,作者:刘思贤(广州市团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失衡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8所高校的调查》,作者:王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新媒体形势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与破解研究》,作者:陈珂(青岛日报报业集团)

《青少年星座迷恋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颜欢(苏州大学)

《新媒体常态下软实力引领青少年圆梦发展》,作者:宋国力(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

《从青年学生公众微信号关注看网络平台建设》,作者:孙冰心、袁晶、孙鹏(复旦大学)

 

三等奖(28篇):

《网络交友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厦门市青少年为例》,作者: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团委

《打造触手可及的青年舆情网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青年网络舆情》,作者:陆桂英(杭州市团校)

《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养成的实践探索》,作者:牟宏玮(中国海洋大学)

《新媒体时代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挑战与机遇——以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边缘青少年服务案例为例》,作者:易旸(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李亚妮(青岛科技大学)

《新媒介环境下的声客及其声客文本的解读》,作者:闻亦柳(苏州大学)

《青少年网络新语的类化研究》,作者:高中建、别楠楠(河南师范大学)

《毛泽东关于青年运动和青年团工作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作者:薛红萍(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

《画地为牢的认同困境——新媒体语境下90后大学生“屌丝”群体的自我呈现》,作者:冯莉(南京大学)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范式危机及其重建》,作者:于安龙(天津理工大学)

《APP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作者:陈艾芳、高健(南京林业大学)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外部环境分析——以公共危机中“微博”的围观、噪音、倒逼与引导为例》,作者:陈蕴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家庭如何塑造感恩——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调查研究》,作者:张迪、王萍、刘日霞、王树涛(中国海洋大学)

《团干部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作者:王延芳、刘玉兰(青岛市团校)

《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少年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作者:吉延萍(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

《微社交:闭合空间的开放交往——基于广州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作者:吴冬华(广州市团校)

《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骨干的行为特点及培养路径研究》,作者:郭伟平(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作者:张银锋(天津社会科学院)、侯佳伟(中央财经大学)

《青少年道德现代性成长: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考察与反思》,作者:刘艳娥(湖南理工学院)

《移动支付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作者:黄朝峰、樊帅丽、黄旭、彭聪(浙江工商大学)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现状:一项日记研究》,作者:谈壮壮(上海师范大学)、陈宁(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解读国内数字游戏亚文化的发展历程——青年与数字游戏间的羁绊》,作者:梁维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研究生网络围观参与特征及引导对策研究》,作者:张帆、彭宗祥(上海理工大学)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使用的心理动因及其教育应对》,作者:魏晓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空间化趋向下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作者:李卫红、程国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亚文化资本视角下网络音乐创作群体解读》,作者:陆晴琦(苏州大学)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网络集群行为探析》,作者:时宏(河南师范大学)

《冷静对待新媒体“大跃进”》,作者:尉驰(安徽省团校)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共青团工作理论初探》,作者:王嫚、张勇(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