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7):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越轨理论

发表日期:2011-11-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社会解组论

学者 Shaw and McKay通过对芝加哥市的青少年越轨发生率做生态学的分布处理得出城市中心区域的结构条件(如破败的住房、贫困和高离婚率等)是青少年越轨的重要原因。他们还假定,那些越轨的青少年,如果能够居住在较完善和发达的社区的话,那么将会大大降低他们的越轨发生率。

2.失范和张力论

学者默顿认为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孩子都被鼓励去追求物质成功这一文化目标,而且与中产阶级的孩子相比,他们也更有可能发现这个目标不容易实现,更有可能受挫,因为往往只有十分有限的合法途径向他们开放。因此,他们往往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做出越轨的行为来。Clow ard and Ohlin通过提出“非法机遇结构”这个概念,对默顿的张力理论进行了扩展,他们认为即使是非法的机遇,对于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均等的。

3.阶级—亚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起源于与默顿张力论的对话中,他们认为目标和手段间的张力同样也存在中产阶级青少年中,但只有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孩子选择越轨和犯罪作为替代手段是因为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青少年所具有的亚文化特征具有使他们在面临张力和挫折时选择越轨和犯罪行为作为替代手段的倾向。

4.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越轨是人们习得越轨规范和价值观的结果,因此,它特别关注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Bandura通过观察儿童的侵犯行为的习得过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长期在成人越轨角色的示范之下,即便只是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中的暴力行为的演示,都将导致青少年和孩童学会这样的越轨行为,并进行模仿。

5.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人都有违反法律的强烈动机,因此背离规范是十分正常的,但人们为什么不越轨呢?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和主流的社会制度有着紧密的纽带和联结,这种纽带和联结防止了他们做出越轨和犯罪行为。因此,并不是由于人们和越轨亚文化的纽带才吸引他们越轨的,而是由于人们缺乏和主流社会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制度(如家庭、社区、宗教组织和职业组织等)的纽带,才使得他们走向越轨的。

6.标签理论

这一理论用来解释青少年越轨行为即许多青少年群体都有越轨的行为,社会观众对这些越轨行为做出了选择性的标定,被标定为越轨者的青少年面临污名化的社会制裁,这一制裁使标定者拥有永久的越轨身份,他们因此也犯下更多越轨和犯罪行为。

7.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越轨理论主要关注两个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相关的重要话题:一是女孩的成长经历和她们日后越轨行为的关系;二是男孩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和女性受害经历的关系。

 

注:摘编自刘能的《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摘编:郭开元

责编: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