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问题研究(10):国外预防与治理校园暴力的经验与方法

发表日期:2010-11-08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美国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作法

——设校园警察防患未然。对于美国来说,最惨烈的校园暴力事件莫过于发生在20074月份的弗吉尼亚理工枪击案,该事件使校园安全问题得到空前的重视。此后,美国在校园安全问题上走上了一条力图“防患未然”的道路。

——校门安全保卫严格。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校园都没有围墙遮挡,属于半开放的状态。虽然如此,美国的中小学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其实很严格。在美国许多地方,要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必须先按门铃登记。外来者在学校活动的时候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志,如“家长”、“志愿者”等等。在孩子放学的时间段内,学校附近一般会安排交通协管,帮助维护秩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同时,学校也随时会对家长进行安全提醒。 此外,学校还尽力构建强大的社区安全网络,并且特别重视志愿者在维护学校安全中的作用。

——警犬陪学生上课。美国的中小学安全问题比大学更为突出,尤其是在贫民区。如果拜访这些学校,就可以看到有些校门口安装了类似于机场的金属探测器,如果学生携带了武器进入校园,就会被搜出来。有些时候警察也会突击搜查校园。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州就建立了校园警察。大多数综合型大学或学院都会在学校范围内建立完备的校园警察机构,而校园警察会行使与真正的警察同样的权力——可以携带枪支和拘捕犯人。一些中小型学校则会与一些提供安全管理工作的公司签订契约,聘用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保安人员)来保护他们的师生员工。这些“私家”警卫人员也被允许携带警棒或者泰瑟枪(电棒)。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除了依靠警力保障校园安全,美国的学校还致力于培养儿童从小树立安全意识与求生能力。美国的幼儿园教育经常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段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

美国教育部门还设立了专款,帮助学校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训练孩子如何应对歹徒入侵校园这样的紧急情况。除此以外,学校还要进行火灾、地震等灾难演习。按规定,学校每个学年都要进行一到两次安全演习。

2.日本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作法

——“妈妈特工队”成守护神。近年来,日本各地发生多起幼童、小学生和老师在幼儿园、小学的校园里被非法闯入者杀死或杀伤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的校园凶杀事件导致日本学校不得不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安全,走向封闭。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就有辖区派出所警察定期到学校巡查、开讲座,并通报近期治安动态,以加强对犯罪的威慑,增加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安全感。校园门口配有校方的警备员、保安,在学生上下学时在校门口、交通路口维护孩子们的安全。此外,日本的一些地方还组建“妈妈特工队”,取代学校警卫队来保护孩子的安全。

3.阿根廷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作法

——商贩担任校园流动岗哨。阿根廷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安全,与警方联手打造校园“安全网”。2003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叫卢西拉的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遭到歹徒强暴并杀害。这起案件给阿根廷的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地区随后建立了一个由警察、交通安全人员以及商贩组成的“校园安全通道”。

在这个“校园安全通道”中,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都会有警察以及交通安全人员在校门口及附近地区值勤。在学校附近经营的商贩也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协助警方密切关注校园门口的可疑人群。

4.俄罗斯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作法

——学生配发身份识别牌。200491别斯兰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计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防范,其中就包括为中小学生配置类似军用的身份识别牌以及记录有学生身份和基本医疗信息的登记卡。类似军用的金属制身份识别牌可以放在登记卡里,也可以戴在脖子上,即使遭到炸弹袭击,该识别牌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登记卡主要包括学童的姓名、指纹、照片、家人资料以及基本医疗信息等,同时还有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洪水、火灾、交通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知识。目前,这一计划还在试运行当中,如果效果良好,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德国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主要作法

——学生学太极防身。德国的学校也面临着校园暴力和好斗学生不好管理的问题。为此,有些德国学校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貌似有些矛盾的点子——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德国要求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注:摘编自《广州日报》2010512日。

摘编:陈卫东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