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 和1997 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学者们讨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在诊断标准中列出了七种网络成瘾症状:(1)耐受性增强;(2)退瘾症状;(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6)上网使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病人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诊断标准规定,如果网络用户在12 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3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目前,在中国比较正规的一些刊物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公认比较经典的诊断标准或测验量表是由美国Young教授所制定的。美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K. S. Young在总结对网络成瘾者的在线调查研究与临床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DSM—Ⅳ中赌博成瘾鉴别标准修订出了网络成瘾测验,此标准在国外新兴的IAD研究中较为常用,但目前尚未有信度、效度指标报告。该问卷有10个题目,要求以“是”、“否”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大于等于5的被试诊断为成瘾者。Young对网络成瘾者的临床鉴别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具体是:使用网络功能(Application);偏向双向沟通功能还是单向信息功能;情绪的卷入程度;是否存在非理性认知;个人生活事件。Young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八个问题以判断网络成瘾。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1)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2)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3)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4)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5)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6)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7)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8)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该量表的克拉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5。该问卷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IAD 诊断工具。
Young 对网络成瘾者的临床鉴别和治疗做了总结,她认为心理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诊断:(1)使用网络功能(Applications),偏好双向沟通功能还是单向信息功能;(2)情绪卷入程度;(3)是否存在非理性认知;(4)个人生活事件。
杨放如等认为,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IAD 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上网时间≧14 小时/每周(即平均上网时间≧2 小时/每天);上网次数≧4次/每周(因工作、学习需要等正当理由而上网的时间除外)。朱克京等应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9.9%,与国内外近期的研究结果相近。
Bread在对Young的诊断标准进行改良之后,提出了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Orzack将IAD症状分为生理性和心理性两种,认为患者除了出现饮食不规律,腰酸背痛、眼睛干湿、头痛、失眠等生理症状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症状,包括:(1)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网络占有;(2)为了获得满足,感到有必要增加上网时间;(3)网络使用中不能控制自己;(4)不能使用网络时,感到焦虑不安;(5)将网络作为逃避问题和改变心情的手段;(6)为了上网甘愿冒损害良好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前途的风险;(7)呆在网上的时间往往超过预期。
台湾大学的
目前,国内医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尚未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手段,国内对网络成瘾症的研究主要是以以上几种诊断标准为工具,尤其是Young
资料来源:浙江三联专修学院网站(http://www.zjsl.com.cn/index.asp),作者:郭德华,原文题目《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心理干预》,本文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编:孙宏艳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