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日趋凸显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2005年,人均GDP达4800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宁波市不断提高的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为此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2004年,宁波信息化水平名列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第8名。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已形成以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网络运营商为主,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7.1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到64万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传播,上网已经成为宁波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交友和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以它无比的优势和魅力尽显虚拟世界的精彩和瑰丽。随着青少年上网的日益普及,各种问题也相应而来,社会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积极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或希望加以限制的。因此,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善用网络,实现绿色上网。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宁波市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均为当地中学(学校名称略)的学生,外来工学校的学生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其中高中段学生631名(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初中段学生239名,共计870名。调查对象分布比例为:普高生占40%,职高生占32%,初中生占27%,年龄在13至23岁之间,男女生比例为1:2.7。调查问卷的设计。总体分六个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网上行为调查、对待网络现象的态度调查、网络对自身的影响调查及主观信息部分。
课题组成员共发放调查问卷870份,收回870份,有效卷866份,其中有10人从未上网。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得到如下结果:
1.上网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自己家中上网,10.6%的同学上网地点不固定,6.2%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3.3%的在学校上网,在父母单位和公共图书馆上网的同学都为2.5%。上述数据反映,我市中学生上网的地点基本在家里,与父母正确看待网络的态度有关。另有16.8%的学生在网吧或不固定地点上网,他们的网络行为仍存在无法正常规范和管理的隐患,加之国内网吧发生火灾等危害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一漏洞也不应忽视。只有3.3%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说明学校在为学生创设“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方面还有工作可做,上网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
在上网方式的选择上,有51.7%和41.7%的同学选择ADSL和宽带上网,这一点与宁波市的经济状况和网络设施良好有关;每周上网时间在1-5小时的占42.8%,5-10小时的25%,1小时以内18.5%,可见,85%以上的中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分钟左右,但仍有14%以上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甚至更长,这一部分学生应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
对中学生每月上网费用进行调查,50%的学生每月上网费用在50-100元之间,这个花费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另有1.4%的学生网络消费平均每月需200元以上。如果加上其它零花钱,这些学生每月除去吃穿用度尚需花去家长500元以上的钱。宁波人的经济收入尽管在全国排名靠前,但在孩子的培养上面,还是应以寒教为主,这一点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
2.学生网上行为分析
在“你上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题条下,学生选择“体验现代生活”项最多,占41.4%,选择“学习需要”项占29.7%,选择“同学影响”占18.4%,6.3%的学生选择“猎奇”项,4.1%的学生选择“追赶时髦”项。学生上网的原因五花八门,从统计数据来看,比较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同时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业服务,还反映出较强的从众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6.3%的学生群,好奇心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但他们的分辨能力有限,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可忽视,尽管所占比例目前不大,但是一种潜在的影响。
有94.3%的同学没有去过赌博、暴力、色情等网站,也有38.1%的学生没去过算命、星座、命运之类的网站。但仍有6.1%的学生经常去算命、星座、命运之类的网站,有55.8%的学生也会偶尔去上述网站,特别是有1.7%的学生经常去赌博、暴力、色情等网站,有4.0%的学生也偶尔光顾这一类网站,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且有的数量还不小。从问卷中可知,学生去上述网站的原因最突出的是好奇、打发时间和受别人影响,也有44.3%的学生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调查可知,有67.5%的学生认为去不良网站会对自己有一些影响甚至很大影响,也有32.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
有54.4%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玩过网络游戏,每次时间都在1至2小时以上,极少数的学生甚至超过一天。事实证明,网络游戏是青少年学生最受欢迎的网上行为,也是对学生学业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那些网游成瘾的学生,如一次打网游时间超过一天的学生,其身心必受到极大影响,对这些学生必须采取医治的措施。
大多数同学认为在网上使用粗俗的语言是不道德的,有76.4%的学生坚持自己不会使用一些污秽的语言,但乃有40.8%的学生或无所谓或不表态,21.1%的学生对自己会不会使用污秽的语言则视情况而定。在对待网恋问题上,72.7%的学生不相信网恋,23.2%的学生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另有4.2%的学生相信网恋。上述数据显示至少还有27.4%的学生需要我们的帮助。
3.对待网络现象的态度分析
学生们大都能够自觉抵御网络的不良现象,如网恋、网友约会、黑客等。60.7%对于约会网友表示拒绝,32.7%持观望态度,只有6.7%的表示会赴约;对于黑客行为,29.7%的学生认为是不道德的,25.3%的学生认为是违法的,但也有26.7%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和自己也想试试。对于网上欺骗行为、网上盗用别人账号、网上抄袭行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是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乃有26.5%的学生认为网上欺骗行为无所谓;36.3%的表示对网上抄袭行为无所谓。表明中学生对于自我保护这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本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在选题“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的选项中,69%的学生选择不知道,正因为如此,在接下来的“你认为上网前有必要接受道德、行为自律的教育吗?”选题中,有55.3%学生选择“没必要”和“无所谓”就不足为怪了。足见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相当的漏洞,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城市文明、和谐宁波不相适应的。
4.网络行为影响分析
87%的学生认为上网不会给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且有81.5%的学生不会向家人隐瞒上网时间;69.3%的学生否认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退步,但也有24.8%的学生承认自己上网后学习成绩退步了,尽管如此,74.2%的学生对“如果上网耽误了你的学习,你最希望采取何种方式限制自己上网”持“自己克制”的态度。如今的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也自信能够管理好自己,这一点不是什么坏事,其实我们的教育目标最终也是要培养出能够自觉自律约束自己的青年,并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在问卷调查中,“你的家长和老师对你上网的态度”这一问题,完全赞成和基本赞成的为60.7%,基本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的为29.7%,9.6%的表示无所谓。的确,上网是一把双刃剑,他有一利也必有一弊,从中也能反映学生的自制能力。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有上网习惯,确实,在大势所趋的情势下,不上网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做到有度的上网,有效的上网,培养学习兴趣,在合理上网的同时,使教育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健康的上网。
资料来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林亚斐、齐爱花、欧阳清华
摘编、责编:陈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