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39):少数民族青年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与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

发表日期:2014-06-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中国各民族之间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一系列政策,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依据宪法和法律,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和1100多个民族乡。截至20118月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0多部。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共使用72种语言;29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保障各少数民族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平等享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党和政府在新世纪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2000年,根据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实施。“兴边富民”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简称,是“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行动”是指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项工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就是由各级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地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范围为我国陆地边境地区,覆盖136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2000年至2010年,该行动累计安排补助资金22.1亿元,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其他各类资金投向边境地区,兴建了一大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文化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2005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于同月颁布。2007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6月,国务院颁布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2010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对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作了充分肯定,对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全面部署。

青年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少数民族青年,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希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少数民族青年受益于国家和本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少数民族青年在积极参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过程中,自身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体现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里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级状态的转进,包括常见的生理、心理等指标,但主要还是社会指标的改善和提升。新世纪,少数民族获得了长远发展,少数民族青年发展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体现。

 

一、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规模取得新的进展

新世纪,民族自治的地级区划数保持稳定,为77个。其中,地级市由20个增至31个。这也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规模有所扩大。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为1.6818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76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6.2%2010年,分别增至1.8494亿人、8852万人和47.8%(见表12-1)。十年间,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共增加1676万,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共增加1085万,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3%

 

12-12000年至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的情况

年份

地级区划(个)

县级区划数(个)

民族自治地方人口(万人)

总数

地级市

自治州

总数

县级市

自治县(旗)

总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地方总人口比重(%

2000

77

20

699

70

16817.70

/16673.15

7766.76

/7725.93

46.2

/46.34

2001

77

23

699

68

16870.10

7799.47

46.2

2002

76

28

699

68

17051.24

77930.39

46.5

2003

77

31

699

66

17214.12

8016.96

46.6

2004

77

31

30

699

66

120

17311.28

8114.66

46.9

2005

77

31

30

699

66

120

17498.65

8238.95

47.1

2006

77

31

30

699

66

120

17679.86

8367.37

47.3

2007

77

31

30

698

65

120

17947.89

8501.22

47.4

2008

77

31

30

698

65

120

18075.39

8616.02

47.7

2009

77

31

30

698

65

120

18317.90

/18379.39

8713.71

/8666.19

47.6

/47.15

2010

77

31

30

698

65

120

18494.30

8851.74

47.8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进入新世纪,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轨道,社会保障和卫生事业等不断取得进步,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及其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

12-2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国民生产总值由7486亿元增至38989亿元,增加了31503亿元;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是2000年的5.21倍,年均增速为13.0%。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55%2000年)增至8.49%2005年)、9.38%2009年),再增至9.72%2010年),提升了2.1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27.0137.8635.12,调整为2010年的15.9048.2435.86,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12-2  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指标

总量指标

2001-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

2000

2005

2009

201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486

15706

31968

38989

13.0

第一产业(亿元)

2022

3300

5225

6198

5.7

第二产业(亿元)

2834

6419

14650

18809

17.2

第三产业(亿元)

2629

5987

12093

13982

1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451

8991

18133

22061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476

1026

2548

3257

21.2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1173

3050

8352

10512

24.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3923

10654

——

42787

——

出口额(亿美元)

50

126

266

331

20.9

进口额(亿美元)

36

95

150

202

18.8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2-3的数据表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固定投资在最近十年获得了极大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0年的2477亿元,猛增至2010年的29876亿元,共增长了2739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3%。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0年的1553亿元,增至2010年的12046亿元,共增长了10493亿元,年均增速为22.7%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增长速度也非常惊人。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铁路营业里程为1.4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42万公里,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为110万公里。2010年,相应数据分别增长为2.12万公里、91万公里和127万公里,年均增速分别为4.1%8.0%1.5%。邮电业务总量则由2000年的297亿元,快速增至2010年的2456亿元,年均增速为23.5%(见表12-3)。2008年,经过考核验收,全年约有2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提前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四通五有三达到”是指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基本农田或牧场;人均纯收入、人均有粮、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扶贫纲要和“两基”攻坚计划要求。的阶段性目标,约占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总数的40%

 

12-3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指标

总量指标

2001-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

2000

2005

2009

20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2477

8358

23263

29876

28.3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553

3767

9393

12046

2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70

4874

9857

11685

16.4

单位从业人员数(万人)

1733

1202

1257

1963

1.3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1.43

1.69

2.09

2.12

4.1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42

59

88

91

8.0

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万公里)

110

110

123

127

1.5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297

892

2142

2456

23.5

 

(三)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到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由476亿元增至3257亿元,共增加了2781亿元;地方财政支出由1173亿元增至10512亿元,增加了9339亿元,表明中央政府和其他地方向民族自治地方转移支付比例大大增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451元,增加至2010年的22061元,增长为4.96倍(见表12-2)。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90元,比2000年的5314.5元增加了7575.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369元,比2000年的1626.5元增加了1742.5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50元,比2003年的5462元增加了378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14元,比2003年的1533元增加了118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由2002年的52.0%下降为49.3%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0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3A146个,2A212个,1A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增加。国际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348万人次,增至2010年的939万人次,年均增速为10.4%;旅游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7%。同时,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社会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由2009年的1795个,猛增为2010年的6188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09年的1677.8万人增至2010年的1907.4万人(见表12-4)。

 

12-4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指标

总量指标

2001-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

2000

2005

2009

2010

文化

图书(万册)

42310

41958

47690

54799

2.6

杂志(万册)

8332

10280

7366

8279

-0.1

报纸(万份)

123277

169518

165395

175251

3.6

卫生

医院、卫生院数(万个)

1.25

1.18

1.18

1.20

-0.4

医院、卫生院床位(万张)

36.1

38.4

51.6

55.7

4.4

社会服务

福利类收养单位床位数(万张)

——

——

24.3

27.3

——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个)

——

——

1795

6188

——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

——

——

1677.8

1907.4

——

旅游

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

348

532

751

939

10.4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8

13

27

30

14.7

 

三、少数民族青年人口数量增速趋向合理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青年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一样,有较大增长。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过1000万的有壮族、满族;人口在500—1000万之间的有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100—500万的有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10—100万之间的有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1—10万之间的有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我国少数民族青年人口和整个少数民族人口一样,增长加快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加快,对于一些曾在旧中国濒临灭绝的民族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比如,赫哲族在建国前夕只剩下300多人,2000年时已发展到4640人。少数民族青年人口从1953年的1100多万人增加到1980年的1500多万人。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5—29岁少数民族青年人口为29552315人。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但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对于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速(16.7%)相比,增速有了明显的回落。少数民族青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青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率普遍较高。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一般规定,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边境地区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特别稀少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农牧民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正是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差异,确保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速超过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青年人口的增速也在减缓,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实施了允许城乡居民“更改民族成分”的政策。在1982—1990年间,有的民族人口比如满族和土家族增加了好几倍。进入新世纪,因政策改变民族成分的历史效应递减,少数民族青少年人口的增加恢复到自然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速趋于合理。

四、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素质稳步提高

20016月,为了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随后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等对口支援专项工作。我国还建立了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主要用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同时又在发达地区开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从2003年起,国家每年投入1.4亿元,用于新疆南疆四地州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4年,为加强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2006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经过十年的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突飞猛进,少数民族青年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2010年,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这也就表明所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实现了“两基”,少数民族青少年也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表12-5的数据表明,民族自治地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由2000年的34.2万,增至2010年的161.9万人,共增加了127.7万人,年均增速为16.8%。普通中学在校生由873万增至2010年的1050万人,年均增速为1.9%。同时,民族自治地区小学、中学和高校和专任教师数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高校专任教师数,由2000年的3.6万增至2010年的9.5万,年均增速为10.0%

 

12-5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指标

总量指标

2001-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

2000

2005

2009

2010

在校学生数

(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34.2

100.0

148.5

161.9

16.8

普通中学

873

1082

1050

1050

1.9

普通小学

1886

1668

1581

1536

-2.0

专任教师数

(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3.6

6.3

8.7

9.5

10.0

普通中学

47.9

61.1

66.2

67.4

3.5

普通小学

89.9

88.1

90.6

90.7

0.1

 

从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看,西藏和新疆的教育发展成就尤其瞩目。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教育事业又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两基”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内地办学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西藏全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由2个到全部实现覆盖;青壮年文盲率由的39%下降到1.2%;人均受教育年限4.74年提高到7.3年;普通高校由4所增至6所,本专科在校生由7000多人增至3.1万多人,硕士研究生由24人增至71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约5%增至23.4%,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由不足2万人增加到3.7万人。十年间培养大中专毕业生达9.95万人,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新疆则坚持教育先行原则,着力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目前,新疆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076所,在校生为44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58%;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为28.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55.6%。已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100%目标;同时,“双语”教学工作也迅速发展,学前和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为99.43万人,占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近42%

五、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就业面进一步拓展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部分地区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水利设施更是缺少,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仅有5.4亿元。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运输主要靠兽驮人背,汽车和公路极少,不少地区一封书信要走上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许多人没有见过汽车和电话,西藏没有一公里公路。经济的发展为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0年后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使得改革的步伐已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给民族地区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民族自治地方的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由2000年的1733万人,增至2010年的1963万人,年均增幅为1.3%(见表12-3)。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27.0137.8635.12,调整为2010年的15.9048.2435.86。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民族地区青年人口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第一产业,即农牧业比重大幅度较低,民族自治地方青年人口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大幅度较低,更多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人口流动。民族自治地区也是向外进行劳动力输出的重要地区,其中更多的是青年劳动力的输出,在输入地更多地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在第、三产业中就业,同时就业范围扩大,社会流动性也日益增强。

六、少数民族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延边城市延伸,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西部地区。2001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为民族地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少数民族青年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青年的市场意识、人才意识等也在逐渐增强。随着少数民族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我国日益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持文化的多样化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民族旅游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下,少数民族青年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吸收本民族以外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同时丰富了青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

民族意识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寻找到恰当的位置。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是民族意识产生的温床。在国内环境中,在少数民族青年与民族之外的成员交流时,也会定位和构建自己的民族身份。国内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的深化,造就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进一步强化。当少数民族青年走出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当他意识到民族身份带来的差异,意识到家乡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民族意识会自觉不自觉地生发和强化。伴随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民族关系还成为了一些国家阻碍我国发展的借口。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一系列由民族关系而对国家发展带来影响的重大事件,促使少数民族青年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反思自身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中的责任,由此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党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当代少数民族青年在社会流动中,在民族发展的竞争中,在国家发展的冲突中,在民族关系影响国家发展的事件中,通过个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在正确定位和形成科学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社会的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力量,同时在此社会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