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与意识形态专题研究(1):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发表日期:2010-05-2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包括本阶级主导的意识形态建设与防止对立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机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更加科学的认识,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建设和积极防御的有机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干扰因素的影响。胡锦涛明确指出: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攻目标,就是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直接目标是要减弱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青年群体日益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重点。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较量与斗争,核心就是争夺青少年对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一个历久弥新而永恒的主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任务。

1.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继承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青少年。这是我们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1929年,毛泽东就提出“对取得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新中国建立之初,他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978年,邓小平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江泽民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深刻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举措,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作为巩固和维护统治工具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总是通过增强和创新自身的意识形态,引导和限制其他意识形态、排挤和反对与其对立的意识形态来得以实现。只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只要西方势力不放弃演变社会主义的图谋,只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发挥到足以摧垮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合法性,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就不会消失。1937年,毛泽东针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对青年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所造成的干扰,鲜明指出,“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正向北方青年发生影响,企图把他们从前线拉到后方,从奋起中拉到平凡安静,从领导地位拉到尾巴主义,扑灭北方青年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针对改革开放后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渗透,邓小平深刻意识到“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江泽民强调,“对于思想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要去占领。”“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国家加紧向全世界传播它们的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通过对各种异质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又要在面临着异质性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挑战中进行创新。

3.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意识形态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内在属性。首先,它具有渐进性。意识形态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必须通过占据和主导人的思想和意识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不断建构的长期过程,既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一致,意识形态本身又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排他性。不同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同时主导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活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青少年中确立并巩固其主导地位,是一个渐进的、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抗争的过程,必须依靠明显强于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完成。再次,意识形态地位的相对稳定性。意识形态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需要,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来更好地指导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因此,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和凝固不变的,必须通过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得以持续巩固。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是最易变化的群体,意识形态能否最终巩固在青少年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取决于自身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强弱和有效程度。作为未来社会的掌控者,青少年认同并趋于稳定的意识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走向和国家的发展。

4.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抵御西化和分化政治图谋的必然要求

自从我们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吸引和凝聚了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图谋的突破口就聚焦于我国青年。1947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提出,“中国的最大希望似乎寄托在它的受过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建议美国用各种方式“赢得年轻人的忠顺,并且清除他们对于美国帝国主义依靠武力支援一个衰落的政权以进行一种反苏政策等等的疑心”。1952年,杜勒斯提出美国之音和其他机构应挑起“铁幕”后面包括青年在内的各国人民的抵抗情绪。1984年,尼克松撰文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比较年轻的一代人中间出现的新的一套价值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鲍姆声称,“现在控制着中国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大多将在五年之后相继去世,新的领导层将接过大权。”“当新的领导掌权时,他们就可以在中国发挥较大的影响。”2000年,克林顿声称,自由是通过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传播对年轻一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应该重视和扩大这个影响。我们党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胡锦涛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引导和夯实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5.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吸取前苏联等意识形态领域教训的必然选择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是扩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进攻下,既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对本国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也未能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在本国青少年价值观念中的建构。前苏联共产党以放弃意识形态的垄断为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取消了学校的马列主义课程,放弃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大部分青年对列宁和马克思的著作不感兴趣,许多报刊、电视台成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阵地。对于青年组织也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没有加强引导和管理。1988年召开了前苏共十九大,戈尔巴乔夫在会上指出,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增加是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并同意在非正式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反对党、实行多党制。198712月,前苏联的非正式社团尚只有3万多个,到19908月便增至9万个。许多以青年为领袖的非正式组织和青年组织成为了西方争取前苏联、东欧国家青少年的载体,成为了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瓦解前苏联政权的工具。

6.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西方国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借鉴

20世纪60年代,左派或倾向左派的青年运动在第三世界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兴起。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激进的时期,校园成了全社会的抗议中心,青年大学生成为左派或倾向左派青年运动的主力。1968年,法国青年学生主导的“五月革命”成为了影响法国政治格局和文化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之所以认同左派或倾向左派,是与当时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趋同论”有相当大的关系。这种理论虽然达到了西方国家对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初衷,同时也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左派或倾向左派的意识形态“终结”和“趋同”,左派和倾向左派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部分青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越来越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公开指责非意识形态化的失误。他们认识到国内青年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主张恢复和加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正是西方资产阶级加强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建设,加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形塑,既使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有所改进,又使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少年逐渐放弃了左派或倾向左派的思想,转而认同本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注:节选自邓希泉撰写的《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该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