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与意识形态专题研究(5):针对青少年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六种渗透手段

发表日期:2010-05-2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西方国家进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工作体系。在社会主义出现以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就一直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对象,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渗透方式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西方国家以青少年为重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主要有六种类型,彼此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

1.攻心:动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西方国家运用心理攻势,混淆视听,千方百计制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仰和认同感。杜勒斯曾声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美国之音”自成立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广大的无线电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化资本主义;宣扬社会主义国家的阴暗面,诋毁社会主义政权;煽动民族分裂主义,破坏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团结。各种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像幽灵一样钻进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深处,使青年逐步对执政的共产党甚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信仰危机。在西方国家的凌厉攻势下,当前我国部分青年的思想处于迷茫状态。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年的调查显示,对“一个人应不应该有信仰”的回答中,有26.82%的青年认为“无所谓”,有2.17%的人回答“不该有”;对于信仰的内容,有3.97%的青年信仰宗教,有4.84%的青年信仰西方实用主义。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年的调查显示,对“一个人应不应该有信仰”持“无所谓”态度的上升为32.4%;对于信仰的内容,信仰宗教的增加到4.5%,信仰西方实用主义的上升至5.7%

2.抢占:以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途径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成为一种作用越来越大的新兴媒体,全面嵌入青少年生活并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09630,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总数约为2.12亿,占网民总数的62.8%10-29岁青少年网民占同年龄段青少年总数3.76亿的56.5%,即我国青少年网络普及率已超过半数。由于信息技术发达,意识形态渗透也变得更加容易。美国前商务部罗斯科普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克林顿宣称,“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会谈及互联网时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布什表示,“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在西方国家看来,网络已经是而且也必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最好工具。

3.培植:豢养青年精英的异己势力

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社会主义内部的不同政见者来攻击、削弱和瓦解社会主义政权。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所需的“民主人士”。美国特别希望在美国受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很快进入所在国家的领导层或与决策有关的研究机构,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未来的领导人”。美国在实行“国际访问者计划”时,有重点地选择那些对决策有影响或有潜在影响的人,意识形态是首要条件,年轻、地位、发展前途和对美国友好分列其次。美国新闻署认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这是比传授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任务”,“不要忽视帮助训练一些数量可观的中国未来领导人的意义”。美国经常以“国际访问学者”名义,邀请我国高级社科研究人员去美国访问,向他们展示美国的政治制度,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内情,“目的是要达到了解并影响中国的对立政策。”2006年,布什在他的“起居室”会见了所谓的中国“家庭教会成员”余杰等三人,表明美国决策层重新审视了中美关系及中国的国内情势,开始更多寄望于中国国内异见人士的力量。

4.消解:故设障碍来削弱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地位

西方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还利用宗教、民族意识以及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等方式来消解和对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是利用宗教力量对抗马克思主义,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基础。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二战后,东欧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徒一般约占人口的50%-60%,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之间的“信仰之争”一直不断。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着特殊的活动能量。我国宗教信徒数量增长很快,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前,家庭教会发展非常迅速,作为城市新兴教会,“信徒多是城市青年的白领阶层,文化层次较高,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占有一定比较,有些教会就是由大学生团契发展起来的。”二是利用民族意识冲击马克思主义,利用民族矛盾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我们的广播节目应该给予苏联境内非俄罗斯民族更多的注意。”西方动用美国之音和BBC等,在节目中大量散布民族仇恨,甚至煽动搞武装斗争。西藏问题一直也是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美国“国会联线”中涉及西藏问题的人权联线、2002年成立的台湾联线及2005年成立的中国联线等非正式组织,对美国国会制定中国政策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2006年,国会人权联线已跨越美国两院和两党,成员达240人。2008年“3.14”藏独暴乱中藏青会的恶劣行径,就与西方国家利用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着密切关系。三是用意识形态“趋同论”和“终结论”等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世纪40-5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配合“和平演变”战略以取代战争手段而提出了意识形态“趋同论”或“终结论”,实质是要去马克思主义化,要尽量减弱、消除和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基本主张是“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

5.乘虚:利用社会问题与薄弱的青年工作

西方国家针对他国国内问题突出、青年工作薄弱之机,通过经济援助、互派留学生等方式,浑水摸鱼式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20世纪末中亚地区普遍经济衰退、腐败丛生,社会贫富分化,国内问题突出。中亚青年越来越被边缘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使大多数青年人对执政当局不满甚至愤怒。2002年,欧洲委员会编写的关于中东欧/独联体国家青年社会状况的总体调查报告显示,中东欧/独联体国家青年失业比西欧更为普遍,青年严重依赖其家庭的经济支持,不信任正规民主机构,青年开始放弃长远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结婚和组建家庭。原苏东地区的青年工作机制近乎全面瘫痪,为经济发展所困的各国政府根本无暇顾及青年工作,无论是乌克兰、南联盟、格鲁吉亚还是吉尔吉斯等国都面临着青年管理部门缺乏或形同虚设的情况,青年主流价值观出现真空,西方民主、自由观念比较容易得到青年的认同。由于本身的弱势处境导致大多数年轻人远离政治或处于政治幼稚无知的状态,使他们容易被人利用。西方国家利用青年对国家政府执政当局的广泛不满,推出青年偶像,在日常价值渗透、媒体蛊惑和反对派青年组织鼓动下走向街头,推动了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

6.腐蚀:侵蚀青少年正确的生活方式

西方国家利用科技、文化、学术、召开国际会议等广泛接触的机会,把大量反映西方政治倾向、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书籍、报纸、影视片推荐和介绍到社会主义国家,以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突破口,对青年进行思想意识上的间接渗透,腐蚀、拉拢并从行为上改变青年群体的行为。杜勒斯曾说:我们在苏联播下混乱的种子后,应该不知不觉地把他们有价值的东西换成赝品,并使他们相信这些假东西;要嘲笑诚实和正派,使之成为谁也不需要的东西,成为过去时代的残余。粗野、撒谎、酗酒和吸毒,相互之间出于本能的猜疑,反复无常等成为青年人的行为习惯。19905月,原联邦德国《明镜》文章指出,了解柴科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青少年正在被美国的摇滚乐和电视系列片争取过去,许多作家在西方腐朽思想影响下输掉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品和文化成了一个新的俄国梦的闪闪发光的背景。

 

注:节选自邓希泉撰写的《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该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