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村官的优势
(1)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和养殖,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介同彬用了5年时间,先后带领两个村庄近2000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实现人均收入达4000元,集体收入达30万元。又如,2002年1O月任河南鹤壁市高村镇石河岸村村主任助理的申利洲用智慧和知识带领农民大力发展种鸡养殖业,建立了拥有种鸡2万只、年生产雏鸡能力达600万只的“华豫牧业有限公司”,还带动本县及周边县市2000多户群众饲养蛋鸡。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引领农村良好风尚。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生活,带领农民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宁波市大学生村官抓住有效媒介,自写自编自播,倡导文明乡风。辅导农民踊跃参加乡镇组织的各种文艺和体育比赛。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学习健身舞、参加戏曲表演,组织老人集体观看电视节目,组织年轻人开展演讲、朗诵、唱歌、体育比赛等活动;发现和挖掘所在村的文娱传统和文娱骨干,帮助和激励“乡土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推动所在村的“四室一场一所”等设施建设,多方发动社会责任性强又有资本实力的企业家赞助上述设施建设,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开设村健身中心等,活跃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展现知识和技能的效用,激发村委和村民学习的兴趣。所以,他们往往是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的学习榜样,他们的言行对农民起着一种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村委学习形成学习型村委,带动村民学习形成学习型社区。正如江苏省邳州市戴圩镇申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天成所说,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素质高、闯劲大,他们的加入从很多方面改变了以往村干部常有的油滑和暮气。他们的知识、行为习惯等对我们启发很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
(3)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是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多数大学生血气方刚,富有激情和热情,渴望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有所建树。而且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从整体上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接受过先进文化、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见多识广,敢想敢为,民主法制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思维活跃,点子较多,能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气象、新面貌。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能。多数大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网络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各类信息的搜集,了解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同时,他们也会利用网络发布农产品信息,宣传本地的名特优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为农产品的销售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贵州省遵义市龙坑镇谢家坝村地处偏远,信息较为闭塞,为此,大学生村官李明川开设了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并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开设事农民网吧,为农民在网上自行查找农业技术资料提供了便利。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的封其兵被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村民誉为“千里眼”,他通过自己的博客在网络上叫卖垫湖特产,一举打响了“垫湖籼米”、“垫湖草鸡蛋”、“垫湖山芋”等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成功走进南京、上海等超市,“垫湖籼米”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元一路上扬至18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2.大学生村官的劣势
(1)对农村政策法规不太熟悉。农村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中央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农村金融与财政体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同时,他们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不太熟悉,有的甚至一无所知。
(2)缺乏实践经验,可能意气行事。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在城里长大的大学生,他们接触农村社会不多,农村较为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个绝对的考验。农村工作的难度也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想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另外,大学生年轻气盛,还不够成熟稳重,遇事往往会意气用事。思考问题时可能脱离乡情、村情。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这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很难在村民和村两委面前迅速树立起良好的村官形象。
(3)可能受到村民或村委的排挤。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心里上拒绝接受他们,认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村委会成员一般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较为丰富,面对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妒贤嫉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抢位夺权的,于是就不愿理解、信任和欣赏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不愿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可能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排挤大学生村官。
(4)缺乏团队合力,作用可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或“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片面追求村村有大学生,缺乏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力量的整合,缺乏农村外部较高层次人才的导人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势单力薄,遇到成功时无人与他们分享;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又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和无人援助。缺乏相应的较高层次人才的配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
注:节选自刘唐宇、彭桂汤和林莉撰写的《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该文发表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摘编、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