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早期青年刊物介绍(7):《中国青年》(1939-1941年)

发表日期:2010-10-2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9416《中国青年》杂志在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复刊。当时的安吴堡是中央青委、西北青年救国会机关驻地。复刊的《中国青年》在名义上由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主办,在延安北门外中国青年社出版。编辑部设在安吴堡。中央青委宣传部长胡乔木任主编,丁浩川、杜绍西、君宜、萧平等担任编辑。

《中国青年》复刊时为半月刊,32开本,每期40页。复刊号上,毛泽东第一次为《中国青年》杂志题写了刊名。出版第一期后,因为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制造反共磨擦,编辑部不得不向延安撤离,193951出版第二期时,编辑部已经撤回延安。

当时的延安和各解放区的交通十分困难,所以复刊的《中国青年》发行范围仅限于陕甘宁边区,特别是延安。来自全国各地满腔热情来这里寻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成为刊物的主要读者。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中国青年》重点刊发了动员青年参加抗战,促成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全国青年运动的进步和发展的文章,对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经济困难,纸张缺乏,从1939115出版的第二卷第一期起,《中国青年》改为月刊,每月5日出版,每期48页。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困难,35日《中国青年》第三卷第五期的最后一期。停刊这期《编者致读者》栏目中刊登了启事:“现在要报告读者们一个不好的消息,就是本刊因印刷关系,从下月起要和读者暂时作两个月的分别,等到印刷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再和大家见面。”[1]然而,原本预告是与读者暂别两个月的《中国青年》,却因为战争环境的恶劣,竟一别七年多。

 

注释:

[1]彭明榜、李海波编:《红色时尚》,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编撰:贾忠才

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