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近三年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的舆情报告》
【调查机构】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现象”的报道约240万篇
【调查方式】专项数据、事件收集整理
【相关评估】近年来,儿童权益遭受侵害事件频发,不断地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有的甚至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的相关舆情,从推动法律完善、开展儿童保护工作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最近,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对近三年来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的状况开展了相关的舆情研究。通过对“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现象”约240万篇报道分析,其中,视频类占0.51%;平面报刊类占2.40%;网络新闻类占57.8%;论坛博客类占0.65%;微博平台类占38.63%。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定向分析,以伤害形式分为性侵害、虐待、监管不力、家庭教育、反社会暴力、食品用品安全、弃婴7类。其中,涉及到具体明确事件、现象的报道有1385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微博、论坛、BLOG的信息发布来源多为网民个体,因此报告在选取涉及具体明确事件、现象的报道时,只选用了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等传统媒体端的报道作为报告素材的来源。该报告提出:
第一,儿童权益遭受侵害舆情呈上升趋势。从近三年报道走势上看,“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现象”无论是从整体报道数量上看,还是涉及具体明确事件、现象的报道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1年“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现象”相关报道约74万篇,2012年相关报道约98万篇。而2013年上半年就已达到68万篇。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SNS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流行使得事件更容易被曝光,进而在传统媒体平台中进行爆发性扩散。而网民用户行为也逐渐从以往的阅读,慢慢演变成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当某一具有热点性质的独立事件产生报道后,网络媒体会对其进行大幅度转载,交互传播行为进一步拓展了相关事件的传播力度。在采集到的240万篇报道中,涉及具体明确事件、现象的有1385起。平均每起事件、现象被报道的篇次约为1比170,远远超过新闻互联网传播常规的转载比值1比5。这意味着“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现象”相关信息被媒体、民众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
第二,性侵、虐待、监管不力为儿童权益遭受侵害主要类型。在采集到的240万篇报道中,性侵害类约45万篇,占18.75%;虐待类约44万篇,占18.33%;监管不力类约41万篇,占17.08%;家庭教育类约34万篇,占14.17%;反社会暴力类约30万篇,占12.50%;食品用品安全类约29万篇,占12.08%;弃婴类约17万篇,占7.08%。在涉及具体明确事件、现象的1385起报道中,虐待类最多,达274件。之后依次是性侵害类252件、监管不力类238件、食品用品安全类202件、家庭教育类178件、弃婴类157件、反社会暴力类84件。
第三,对儿童权益遭受侵害类型的分析。
1.受虐待。儿童被虐地点主要为学校和家中,分别占64%和27%;受害人年龄0至5岁的占53%。施虐方式以通过拳脚、棍棒进行殴打的行为最多,占总数的58%。而施虐人所属人群幼儿园老师占58%、家庭成员占20%、小学老师占7%。施虐人的性别63%为女性。另外报道中明确提及受害人为留守儿童的占14%。分析认为,儿童遭受虐待的主要成因有二:一是由于家庭、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二是由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教师的素质问题。代表性事件主要有2012年10月温岭颜艳红虐童事件、2011年6月北京幼儿园老师针扎女童事件等。对此类事件,有57%的网民表示谴责,24%的网民表示震惊,16%的网民建议加大儿童保护力度,3%的网民认为以教育为目的殴打、处置儿童可以理解但要适度。媒体、社会大众及网民提出了完善法律、明确管理部门、建立监管机构;遇有虐待子女的情况调查清楚,如果长期虐待或精神方面不适合照顾孩子的剥夺监护权等对策建议。
2.性侵害。统计显示,性侵害类事件曝光量呈上升趋势。儿童遭受性侵害涉及具体事件总计252件,其中2011年74件、2012年124件、2013年上半年54件。在性侵犯方式上,猥亵行为比重最大,约占52%,施虐地点在家中的占48%。儿童遭受性侵害的主要成因,一方面侵害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犯罪发生。从被害人角度看,受害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是侵害人得逞的主要原因。代表性事件有2013年5月“海南某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2012年12月 7岁女孩上学途中遭性侵等。对此,媒体、社会大众及网民提出了加强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性教育、健全相关法律的建议。同时,呼吁家长加大关注力度,通过家庭教育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对性侵害行为的认识。
3.监管不力。在监管不力的责任主体方面,家长及亲属占68%;儿童受伤害多发生在家中,占52%;儿童受伤害的类型“坠楼”占到37%。有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尤其是假期的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代表性事件有2012年11月贵州毕节5名流浪男童疑躲垃圾箱避寒闷死及2013年1月河南私人弃婴收养所失火7死1伤等事件。对由于监管不力使儿童遭受伤害或产生了其他不良后果的,在责任主体是家长时,24%的网民对其表示了谴责,16%的网民对其表示了同情;在责任主体是学校、幼儿园等机构时,20%的网民对其表示了谴责;12%的网民为中立性建议;28%的网民单纯表示了关注态度。针对流浪儿童的监管,媒体、社会大众及网民提出了政府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重视态度、加大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扶植、对家庭及家长监管不力的加大法治力度、加强对儿童的片区管理等建议。
4.食品用品不安全。在近三年里,导致儿童健康受损的产品类型以食品类最多,占26%;受害人年龄0-5岁的最多,占35%。报告认为,我国每年有将近3000万左右的新生儿出生,每年孕婴儿童用品消费约达800亿元人民币,商家谋求暴利、监管机构监管不力,这两个核心因素是导致儿童食品用品安全类问题的成因。其中代表性事件有:2011年强生婴幼儿用品六年三涉毒等。网民对此的主要倾向是:35%的网民对我国儿童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调侃、讽刺性批评;23%的网民对产品质量信心不高并表示担忧;16%的网民希望国家加大对儿童产品的监管力度;14%的网民建议加强对问题产品制造者的处罚力度;12%的网民对此类事件表示无奈。
5.家庭教育不当。因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疏于管教导致儿童遭受不良后果的约占38%,成为此类事件的主要成因;在导致的后果中,以儿童辍学、厌学和进行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的较多,分别占到了22%和18%。因家庭教育类的事件主要成因有三:一是家庭教育精力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正确。三是溺爱问题。代表性事件有:2013年3月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等。在家庭教育相关话题方面,网民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约40%的网民抨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约24%的网民抨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约20%的网民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针对此类事件,媒体、社会和网友建议:一是通过校园配合家庭的方式增强儿童的素质教育;二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向广大家长普及正确家庭教育的观念及方法。
6.弃婴。在相关17万篇报道中,儿童疾病和非婚生育成为儿童被丢弃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数的32%和25%;被丢弃地点以医院为主,约占32%。在弃婴的处置方面,民政部门及福利机构官方收养的约占32%、私人收养的约占4%、弃婴父母找回的约占4%、其余约60%去向未知。分析认为,弃婴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刻复杂的原因,除上述两个因素外,经济原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情结、心理上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也导致了弃婴的发生。代表性事件有:2013年,北京女子街头产子后抛弃男婴被冻死事件等。对弃婴行为,52%的网民进行了批评和唾弃,12%的网民希望国家加大对弃婴的妥善处置力度,8%的网民表示乐于收养弃婴。针对弃婴和现象,媒体、社会大众及网民建议:完善相关法制约束弃婴行为;减少收养条件的苛责;减少监督福利院“收捐行为”;建立政府专项基金及各类救助体系;普及福利院建设。
7.反社会暴力。在反社会暴力类事件施虐人的目的性方面,报复社会的反社会行为占据了绝大多数,约90%。而此类事件有84%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反社会暴力类的主要成因有二:一是施虐者对社会的仇视心理;二是施虐者是为引起更多社会关注。其中以2012年12月,河南光山一男子砍伤22名学生为代表性事件。针对反社会暴力类事件,56%的网民严厉谴责了施暴者,42%的网民呼吁公安机关提供保护制度,另有2%的网民单纯表示了无奈态度,认为此类事件防不胜防。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报》
改善残障儿童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改善残障儿童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机构】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
【调查对象】11411人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相关评估】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我国0-14岁的残障儿童有817.5万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不便,到了适学年龄,许多人还无法正常入学。2011年中国残联的一项实名调查也显示,适学残障儿童中,有近12万人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孩子的残障程度比较严重,且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本次调查显示,75.1%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残障儿童,但85.7%的受访者感慨时下残障儿童入学并不容易,76.7%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佳。调查报告分析提出:
第一,受访者直言周围服务残障儿童的福利机构很少。深圳市宝安区的
第二,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数量不够,质量也不达标。南京某大学教
第三,受访者期待政府与社会合力改善残障儿童教育状况。如何才能真正改善残障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中,55.6%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和政府合力支持”,其次是“提供平等教育机会”13.5%,“让特殊教育更加丰富和细化”13.1%排在第三位。其他还有:“提高现有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9.5%和“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力度”6.4%等。王雁表示,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扩充特殊教育资源,比如,整体投资40亿元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发改委拨款5000万元支持一些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等,但迅速扩充也容易造成质量把控难题。“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知道这个项目后,就匆忙上马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成果令人担忧。”王雁认为,要解决目前残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就要在培养教师和审定资格时确定统一的标准,否则学校教育与实际社会需求无法对接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调查机构】福布斯中文版
【调查时间】2009-2013年
【相关评估】该报告显示,多数中国家族企业同时面临交接班与产业转型两大挑战,走向前台接班的二代人数出现明显飞跃,交接班进入高发期。由于经济低迷等原因,由二代接管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如由一代掌控的企业。如何在顺利交接班的同时,应对危机与波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时代课题”。报告分析提出:
第一,家族企业中二代数量明显增多。福布斯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跟踪调查发现,家族企业中的主要亲属关系变化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缩影,在调查中显示,2010年时,兄弟关系在企业家族成员中尚处于首要地位;而随后两年中,创业板的诞生刺激了大批中小家族企业的集体上市,“夫妻档”的比例也同时呈直线上升,而随着第一代企业家年龄的增长,子女等二代们开始进入企业并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今年父(母)子(女)的关系数量首次超越了兄弟关系,以将近四成的比例成为第二大亲属关系。子女等二代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除了比例呈直线上升的父子/母子关系数量,父女/母女关系也增长到17.7%,女婿/儿媳的数量超过去年的两倍,此外甥舅/叔侄和二代姻亲数量亦有显著增长,家族企业两代人交接班的态势已日益明朗化。
第二,抵御危机接班二代尚不如掌权一代。家族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资金压力,而过去一年中,受到经济增长转慢和政策调控的影响,许多家族企业上市进程放缓,融资困难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福布斯调查,在中国家族企业中,一代掌权的企业有645家,占比超过九成;二代完成接班的为66家,较去年上升了21家,占比接近10%。可以看出,A股上市家族企业的交接班步伐开始加快。然而,二代接管的家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如一代掌权的企业。尽管企业规模仍能扩张,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几乎达到一代掌管的两倍,但是2.5%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远低于一代操控大局的9.9%。3年平均的净利润率、ROE(股本回报率)和ROA(资产收益率)也均低于一代主导的企业,说明二代对于企业的掌控和发展盈利能力较一代逊色,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经济转型期风险增大和经营环境难如人意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带领企业转型发展,是接班二代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二代掌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已接任掌权的中国第二代企业家中,男女比例接近9比1,男性在接班人选择上依然占绝对优势。在以上二代企业家中,出生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占绝大多数,比例超过80%,其年龄层在30-50岁之间。最年轻的才30出头尚未成家,最年长的则已经53岁,开始考虑下一代接班人问题。与此同时,随着“80后”一代在接班人队伍中的壮大,传统企业有望在投资、金融等新兴领域得到发展。这些年轻一代比起父辈在学历与国际视野方面显然更具优势,但缺乏与企业一同成长的经历,就算是“少主”也会难以服众;对初掌权的二代而言,一代创业者的精神聚力已是很难超越的高峰,如何任用公司元老、聘请职业经理人、推行制度改革等均是考验不断;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许多传统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问题,既是挑战的同时也为这些“创二代”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管外部条件如何,上一代是否放权,何时放权,这才是他们能否施展开拳脚的关键。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报》
摘编:郑丹娘
责编:杨长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供稿)